调查人:罗志军(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农村的发展朝哪里去?须将工业化城镇化放在所处的发展阶段中来考量。无工不富、无工不强,工业化滞后仍然是里下河地区发展的症结所在。金港村的农业发展得不错,但没有一家工业,老百姓收入主要依靠土地流转、外出务工。很多村民希望当地有更多企业发展起来,让大家在家门口就业,这样不仅有稳定的收入,又能照顾家庭。在苏中,加快工业化进程仍然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方略,但决不能走村村点火式的老路子。我在接访时遇到几位砖瓦厂的业主,他们的厂子就面临着政策性的关停和转型问题,这也反过来印证了低层次产业不能再发展,必须在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选择好的项目、优化产业布局。像我驻点的村子,那么好的生态环境,如果因为一点经济利益而搞污染项目,真是得不偿失,老百姓也不会答应。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也是推动结构调整的重要突破口。我省的苏南地区已到了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主要内容提升城镇化质量的阶段,对苏中苏北来说,城乡发展一体化还是一个方向,现阶段还是要把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统筹起来考虑,协调加以推进。现在苏中不少群众居住条件不错,许多村民尤其是老人不愿离开生活多年的庄子。这也告诉我们,推进集中居住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尊重群众意愿,不能急于求成、搞一刀切,要等水到渠成、条件具备了再做。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金港村去年集体经济收入不到25万元,而正常运行要45万元左右。2007年这个村债务达278万元,虽然这几年化解了不少,但还有93万元欠债。分析债务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上面搞实事工程要求下面配套,村里为争取上面的资金不得不举债,这种现象在苏中苏北还比较普遍。这也提醒我们,今后搞实事工程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搞层层配套,有时宁可集中资金,少办几件,也不能让基层背上这个沉重的包袱。有一位村干部这样对我讲,集体经济太薄弱了,就办不了事,群众也没有信心。如何增加经济薄弱村的集体收入?对此我曾专门到镇江的句容市戴庄村作过调研,这个村近年来在农科专家赵亚夫的带领下,因地制宜发展有机农业,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效实现形式,不仅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而且壮大了集体经济。这个村过去是句容市最贫困的村,现在年村集体收入超过100万元,我要求对这个村的做法和经验在省内首先抓好推广。今年初我在扬州的宝应县调研时了解到,他们采取在开发区为经济薄弱村建设标准厂房并帮助招商的办法,保证每个村每年有20万元的稳定租金收益。这些做法对于薄弱村发展集体经济都很有借鉴意义,我也建议金港村的村干部到这些地方去取取经。
驻点调研几天里的所见所闻,再加上那一段时间在南通、扬州、泰州三地的调研,对我由点到面思考苏中新一轮发展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到6月初省里召开苏中发展工作会议时,我们对如何在新的起点上促进苏中崛起,大的思路和方向已经比较清晰,概括起来主要是“两步走”的发展目标、“融合发展”的战略取向和“一市一试点”的创新举措。我们设想,苏中地区先用5年左右时间赶上全省平均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再经过5到10年努力全面融入苏南、融入长三角核心区;借鉴支持苏北发展“一市一策”的做法,在南通、扬州、泰州这苏中三市分别进行陆海统筹、跨江融合、转型升级的综合改革试点。这些思路举措来自于调查研究,切合苏中发展的阶段特征,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尤其是引起了苏中干部群众的共鸣,他们表示,今后一个时期苏中发展朝着什么目标干、怎么去干都非常清楚了。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两年我们围绕历届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的目标,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布局不断展开,内涵不断丰富,这当中既有连续性又有创新性,体现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步一个脚印把目标变为现实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