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学者专栏>>邹东涛专栏>>论文精选

第二节 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和巨大潜力

主编 邹东涛

2013年08月14日14:48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从目前来看,中国国内的总体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坦率一点来讲,在今后,通过继续引进、消化和吸收,仍然有利于我们利用国际上的现成科技资源来提升国内的生产力水平。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过去了的一年里,中国申请国际专利的数量达到181900项,不但比2010年增长10.7%,更是2005年以来的最高增速。如果按照这个速度进行推算的话,那么在到2015年之前,中国申请国际专利的数量就有可能接近或超过美国。这也就同时意味着,我们在创新能力方面将能够赶上甚至超过美国。此外,我们还应该看到,自国家提出要以自主创新来带动产业升级以来,中国政府和企业的科技研发投入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技术成果也开始不断涌现,这又决定我们还可以通过技术进步来支撑产业升级。

总之,尽管在一些高技术领域、在一些核心技术上我们与一些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是我们要坚信,在一般的产业技术上,我们完全有能力赶上并超过他们。而且保守一点来说,这种产业技术上的进步,至少可以支撑中国经济在未来的20年内继续保持平稳快速的增长。

五、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带来“新人口红利”

按照国际上的经验,一个国家如果完成了工业化进程,那么农业部门劳动力人口占全社会劳动力人口的比重通常会低于10%。以美国为例,1900年农业部门劳动力人口占全社会劳动力人口的比重为38.1%,1980年这一数值下降到了3.6%。从中国来看,通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共有2亿多的农业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转移了出来。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目前中国农业劳动力人口占全社会劳动力人口的比重已经不到40%,但是仍存在着巨大的下行空间。在今后,随着中国农业现代化、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仍将会有大量的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和转移出来,投入到二、三产业之中。而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大规模转移,则不仅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提升农民的消费需求,还有助于全面释放国家的劳动力潜力,满足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对于更多非农业劳动力的需求。也就是说,虽然中国经济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但距刘易斯拐点尚有相当的距离。另一方面,依照近些年的发展速度,随着国家整体教育事业的不断向前推进,中国适龄青年的高等学校入学率在2020年将达到35%左右。到那时,中国将成为世界上人力资本规模最大的国家。

因而可以肯定,继“人口红利”之后,劳动人口从业结构不断改善所带来的“结构红利”,以及劳动人口人力资本水平提升所带来的“人才红利”,将成为支撑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又两个重要潜力。

上一页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邹东涛专栏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