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专家组:以宏观审慎视角推进新一轮金融改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课题组
2013年08月05日13:58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原标题:以宏观审慎视角推进新一轮金融改革

当前我国金融体系受多方因素影响,其潜在系统性风险有所上升,已对新一轮金融改革提出迫切要求。但上一轮以单个领域、单个金融机构改革为重点的微观审慎改革思路显然已不能适应当前金融体系的新特点与新趋势,系统性风险的不断累积与演变需要我们以宏观审慎视角来推进新一轮金融改革。

通过金融结构调整降低经济周期与经济结构调整对金融体系稳定的冲击

我国融资体系过度依赖银行信贷渠道,金融结构的失衡不仅使风险高度集中在银行体系,导致金融体系对外部冲击缺乏必要弹性,而且过度依赖间接融资的金融结构也难以满足和适应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各种融资需求和风险特征的变化,不利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

(一)金融稳定与经济转型对金融结构调整提出迫切要求

首先,从金融结构与金融稳定角度看,通过对国际金融结构与金融危机关系的研究发现,如果一国融资渠道越依赖银行借贷(即间接融资)且传统借贷业务占该国银行体系资产规模越高,那么该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越低,发生金融危机的概率越高;一国股票市场越发达,企业通过股票市场融资的比重越高,则金融体系稳健性越高,发生危机的概率越低。但一国股票市场交易量过高,或投机成分过高,也会给一国金融体系带来不稳定因素,甚至诱发金融危机;一国债券市场发展应当保持适度规模水平,私人与政府债务水平过高并不利于一国金融体系稳定。而从我国情况看,2010年我国银行信贷/GDP的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高19.89个百分点,而股票市值/GDP的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5.06个百分点,私人债券市值/GDP和公共债券市值/GDP的比重均低于国际平均水平24.23和23.97个百分点,表明我国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发展相当滞后,过度依赖银行借贷融资的金融结构十分不利于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

其次,从金融结构与经济转型角度看,经济转型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创新,创新需要承受高风险、高投入,需要集聚大量生产要素和资源为支撑,因而一个合理完善的金融结构以及一个健全成熟的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的发展,无疑是创新和转型成功的必要条件。作为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平台,资本市场能够提供一整套引导资源流动的聚集机制、促进技术转化的创新机制、鼓励创业投资的培育机制、实现优胜劣汰的筛选机制,因而在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际上不乏借助资本市场实现产业成功转型的国家。例如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的推出对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催化作用。在1995~2000年,美国有3000多家高科技中小企业通过上市获得资金,创造出了微软、苹果、英特尔等世界500强大企业。又如“亚洲四小龙”之一的中国台湾,在其上个世纪90年代的产业转型中,其资讯科技产业的兴起也得益于台湾资本市场的助推。台湾资讯科技产业市值占台湾资本市场总市值的比重在1990年仅为2.7%,到1999年该比重达到52%。现阶段我国每年科研成果转化为工业成果的比率仅为l0%~l5%,远低于欧美国家60%~80%的转化率,除资本市场与欧美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外,缺乏一整套创新孵化、创新加速机制也是其重要原因。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金融结构的调整具有迫切现实意义。

(责编:万鹏、赵晶)

相关专题
· 《中国发展观察》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