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文化消费:如何走出价高质低的怪圈
——《中国居民文化消费与需求调查报告》解读
2013年08月02日13:56   来源:检察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原标题:文化消费:如何走出价高质低的怪圈

价格偏高,质量偏低,居民表示“不满意”

从数量上看,相对于其他行业,近年来文化产品的增幅不大。据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2010年全国总人口比2009年增加0.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11%,而图书出版总印数仅增长2%,电视节目制作时间仅增长3%,文化产品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尤为明显。另外,文化产品价格偏高,质量偏低,公共文化产品稀缺。

调查发现,人们普遍认为书的价格在20元至30元之间,演出或电影票价在30元至80元之间可以接受,然而实际的书价、演出或电影票价远高于此。

“居民对文化产品的心理价位应该是合理的,心理价位与居民的收入水平有着直接联系。”中国居民文化消费与需求调查课题组成员、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石慧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21810元,月均可支配收入为1817.5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6977元,月均收入仅为581元,如果买一本书需要50元以上,看一场演出需要支付数百元,居民是不愿意去消费的。

另一个值得重视的调查结果是,居民对网络、电视、纸质媒体质量都不满意,从总体满意度来看,居民对网络的满意度最高,电视其次,纸质媒体最低。

“对三大媒体质量都不满意这一点超出了我们的预料。”中国居民文化消费与需求调查课题组负责人、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所长白国庆对本报记者这样说。他还详细分析了居民不满意的原因。居民对网络的优势是充分肯定的,但是对其质量的不满意也表现得比较强烈,首先是认为由于监管不力而导致网络游戏存在严重的黄色、暴力、恶俗等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产品;其次是认为一些言论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危害;再次是网络存在严重的侵权问题。对电视媒体的不满意处主要为:电视媒体垃圾广告的播放比例高;内容真实性不够;思想内涵不深;形式单一,趣味性不强。而对纸质媒体不满意的原因在于内容缺乏真实性,思想内涵缺乏深度,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对工作和生活用处不大。

国家在对文化产品制作的监管上,颁布了《电影管理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出版管理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在这些文件里,一般规定了文化产品不能涉及的内容,比如《电影管理条例》中就严格规定电影禁止载有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以及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等内容。

“国家对文化产品制作方面的监管一直非常重视,特别是我国的文化产品自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由于政策的鼓励有了长足发展。但是现有的各项管理条例缺乏应有的法律公正性与严格确定性,导致了目前文化产品在许多方面还没有达到应该有的标准。”白国庆提到,由于缺乏严格的内容审查制和科学的分级制等机制约束,中国电影以及网络文化等产品制作中侵害他人的知识产权,如盗用音乐、抄袭小说中的情节等行为屡见不鲜。这种种现象,不但对社会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而且也严重阻碍了文化产品产业的发展。

那么,什么才是“高质量”的文化产品?电影、电视、出版等各界都没有定论。石慧玺认为,“是否属于高质量,我觉得还是由居民说了算。如果居民对文化产品表示满意,愿意花钱去买书、看戏、使用公共文化设施,那么应该算达到了高质量。”白国庆表示,广大文化工作者如果可以既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又积极汲取世界其他优秀文化成果,创作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产品,那么这些文化产品应该具有高质量。

期望值高,参与度低,文化消费可用时间少

居民的文化消费受经济能力的制约,它取决于三个要素:文化消费支出水平,受教育程度和休闲时间。文化的经济特性决定了文化消费活动是一个经济运动的过程。文化消费活动受市场经济价值规律作用,文化消费总量和结构受消费大众的收入水平及其收入分配制约,而我国市场机制尚未成熟,人均GDP水平不高,地区经济发展,社会保障不健全价格结构不合理……因此,我国居民的文化消费还处于发育阶段。

调查显示,文化消费能力偏低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消费支出偏低,63%的居民每月的文化消费支出为50元至300元,其中30%的居民为51元至100元,33%的居民为101元至300元;二是居民文化消费预期偏低,对于未来文化消费支出,60.40%的居民只愿意拿出家庭收入的5%以下,文化消费预期乏力;三是居民文化休闲时间偏少。

文化消费低与经济发展状况有关。“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了一种矛盾,即在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居民对文化消费的期望值反而很高,比一线二线城市都要高。然而,期望值高却参与度低。”石慧玺认为这种现象应该引起相关部门反思,好的文化政策、文化产品是否落地,提供的文化消费是否与居民的需求相符?现实中最怕出现的状况是表面文章和一刀切地提供文化产品,比如有的图书馆建好了却没有什么书,送文化下乡表演的节目不符合居民的喜好,等等。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