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专家:户籍须“去福利化”开放户籍不能急于求成
李昌禹 廖文根
2013年07月31日08:1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原标题:城镇化,不能一哄而上(议政)

  产业是金 有产业才有人气

“产业空心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是当前一些二、三线城市城镇化面临的发展难题。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只是房子的城镇化,“空城”、“鬼城”的背后,是产业支撑的缺乏,聚集不了人气。

林毅夫常委对这一问题有深入的研究。他指出,各地只有发展自己的比较优势产业,才有可能在全国乃至全球具备竞争优势,由此,则可最有效、最快速积累起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永续收入源,使城市管理从土地财政中解放出来,依靠“企业和产业税收”,实现“城市自生”,保证有足够的财源提供优质、普适的公共服务,吸引和留住人才,使城镇化、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进入良性循环。

林毅夫还提出了推动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增长甄别和因势利导”方法,甄别当地潜在比较优势产业,改善经营环境,消除发展瓶颈,迅速将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成为具有竞争优势产业。并结合大城市群的建设,协调规划各个大城市及其辐射的中小城镇的产业布局,使各中小城市紧密围绕自己的比较优势来建立龙头产业,发展特色鲜明的城市产业。

褚平认为,产业的发展主要依托企业发展,为此需要创造良好的法律、政策等外部环境,淡化所有制标签,促进国企和民企融合。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推进行政审批体制改革,减少审批事项,再造、优化审批流程。

产业化,并不一定是工业化。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庄聪生委员提出,应当将新兴产业与新型城镇化有效对接。城镇化也是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要将新能源、智能城市、循环经济解决方案,连锁的商业、医疗和养老、技术服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引入城镇规划和建设,高质量、高起点地推进城镇建设。鼓励工业、房地产和商业企业组团式参与城镇综合规划和建设,使城镇的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充分调动民营企业的创造性,探索更加丰富多彩的城镇化建设模式,避免千城一面、千镇一业。

“城镇有支柱产业的一定财力,始终是重要的。”厉以宁说:“农民工及其家属最关心的是能否在城镇中安居乐业,以及孩子能否受到与市民孩子同样的教育,正因为农民有这种想法,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可以分阶段进行,比如城镇在产业的支持下,先让进城农民工的就业稳定下来,并让他们有房可以租,同时让农民孩子有学校可以读。”

(责编:万鹏、赵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