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宋养琰:警惕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陷阱”
2013年07月31日09:58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记者:有专家学者称,中国的城市化目前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您认为下一步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城市化?

宋养琰:当前,正是我国城市建设的高发期,很多地方紧锣密鼓地大搞城市化运动,诸如:改造老城市,开发新城区;大城市纷纷提出建设国际大都市口号和目标。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城市建设和更新的大规模推进,中国先后就有180多个大城市提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计划;中等城市大踏步向大城市迈进;小城市不断扩充领地,加大投入,向中等城市进发;许许多乡不起眼的小集镇,也在不惜工本,不计后果,大兴土木,毁坏大片农田、林木,大搞小城镇建设。放眼全国,的确呈现出一片轰轰烈烈城市化的架势。有些地方,似乎拿出58年“大跃进”的劲头,开疆辟土,大搞城市化的建设。

更值得关注的是,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底子差、人口稀少,但有些城市,凭借眼前的自然资源优势,在老城周围,肆意扩建新城,无限制地扩大城市面积;新城的雏形虽然有了,可是,新城区因造价高昂,房价居高不下,再加基础设施不完善,缺这少那,就业机会有限,导致进住的人迹稀少,新城寂静一片,犹如“荒城”。

据官方公布的数据:“过去十年,中国总共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比较妥当的说法是每一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有人不恰当地提出,城市化的要害是“人口城市化“。农村人口大量进城,随之产生两方面问题:一方面,进城的大量入口,在城市发展难以容纳的情况下,找不到就业岗位,没有工资,买不起住房,生活难以为继,已成为城市严重不安定的因素;另一方面,农民进城,主要是青壮劳动力进城,农村剩下的大多是老弱病残,农田谁来耕种,庄稼谁来收藏?

中国是一个人均土地资源比较短缺的国家,建设大、中、小城市,必然要挤占大量的土地,包括农民的耕地、住地,排挤农民的就业,减少粮食的生产面积;民以食为天,我们是13亿入口的大国,面对这样一个大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责编:万鹏、赵晶)

相关专题
· 宋养琰专栏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