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张怡恬:对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效率的分析与评价
张怡恬
2013年07月29日14:10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五、提高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效率的思路

总体来看,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改革的关键时刻起到了重要的保驾护航作用,功不可没。但是由于制度的建设和发展并没有完全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过分注重了与经济体制改革配套,而忽略了制度本身建设的意义和应当具有的多方面功能,因此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各方面效率都出现了偏低的问题。直到党的十六大以后,特别是在2004年“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被写入宪法;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加以高度重视;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老有所养的社会建设目标以后,随着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思路的明确、覆盖面的扩大和保障待遇的提高,制度效率有提高的趋势。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应当尊重国情及其发展变化,尊重制度发展的普遍规律 ,这是制度设计成功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针对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的现实国情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提高制度效率的主要思路是:

在社会效率方面,顺应我国社会共同富裕、团结互助和尊重差别、差异的公平观念,顺应人们对有保障的老年生活的新期待,应对快速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结构性变动,按照大的职业群体而不是按照城乡身份设计制度,形成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公职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居民养老津贴四大板块,重点做好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同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的衔接;坚持统账结合的基本制度模式,并快速实现基础养老金的全国统筹;拓宽不同利益群体表达意愿渠道,建立有利于促进达成社会共识的平等协商机制。

在经济效率方面,提高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经济效率的思路是:(1)鉴于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完善,考虑到发达国家尚不能保证个人账户基金的稳定增值,应当适当缩小个人账户规模以降低基金保值增值压力,同时扩大统筹账户规模,更好地发挥制度互济和再分配的功能。(2)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给参保者稳定的未来养老预期以促进消费;做好不同制度之间的衔接和不同地区之间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以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应该建立退休年龄同人口预期寿命联动的机制。考虑到不同职业群体间退休年龄差距比较大,目前首先应当把不同职业群体的退休年龄拉齐。

在政治效率和文化效率方面,虽然政治效率和文化效率是社会效率和经济效率的派生效率,制度社会效率和经济效率的提高,相应地会带来政治效率和文化效率的提高。但从着眼于巩固执政党的执政基础的角度出发,提高政治效率和文化效率还应该关注下面几个问题。一是按照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来规划制度目标。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社会发展的“两个一百年”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待遇目标等,都应当服从并服务于社会总体发展目标。二是把党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充分体现在制度设计和管理中,提高制度执行效率,努力增强人民的幸福感。三是在制度设计中确立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文化导向。应该通过扶危济困、互助互济等制度设计,强化中华民族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和以团结互助为荣的社会主义美德,增进社会凝聚力。考虑到我国是一个未富先老、快速老龄化的发展中国家,当前尤其应当提倡家庭养老的社会观念,提倡依靠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实现体面养老的观念。

提高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观效率的主要思路是:(1)鉴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而且人口多、地区差距大,又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缴费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应是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主体。(2)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方面,重点解决提高统筹层次和扩大覆盖面的问题,应将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和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制度覆盖范围,改善制度抚养比,降低企业缴费率。应当缩小个人账户规模,以减轻个人账户基金的巨大保值增值压力。(3)在精算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缴费率及其调整机制。(4)对相关管理部门的机构和职能进行整合,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同时,建立比较完善的监督机制,促进提高养老基金的运营效率和经办机构的行政效率。

(原载于《理论学刊》,2013年第7期) 

(责编:方蕊娟、朱书缘)

相关专题
· 人民日报理论部编者文汇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