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张怡恬:社会保障与市场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综述
张怡恬
2013年07月29日13:56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3,对建立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探索

对于国情的认识差异,对社会保障的本质和作用的看法不同,使人们在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方面产生了观点分歧。

(1)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仅大大滞后其它方面的改革,而且改革方向存在严重缺陷。改革以来,由于我们缺乏对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全国性、统一性、强制性这一公共产品特征的正确理解,在社会保障改革方面走过一段弯路,先后形成了“条条统筹”和“块块统筹”两种不同模式并存,以后者为主的社会保障体制,走了一条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国家统筹”相反的道路。(胡鞍钢,2001)

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是短视,恰恰是为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良性发展,应当是由消费需求拉动的发展,而不是通过投资来获得短时的增长和表面繁荣。要以更快的速度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拿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例,如果我们坚持走一条由县级统筹到地区统筹,再到省级统筹,最后才是全国统筹的路,我们就可能付出超额的甚至几倍的代价。因为每一次统筹层次的升级,都将是规模巨大的地区利益结构调整。(郑功成,2004)

(2)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短视国策

第一,搞统一社保经济上根本不可能。第二将严重削弱中国的国际竞争力。第三违背当前小政府大市场的世界改革潮流。国家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人类发展史上只是一个短暂的试验。中国应当建立以家庭的储蓄养老保险为主,廉价高效灵活多样的社会保障系统,而非统一集中国营低效的社会保障系统。(陈平,2002)

(3)对社会保障制度框架的再探讨

我国社会保障以社会保险为载体,实践证明并非上策;以个人帐户为主导,贬低社会保障的再分配功效,同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相悖,并非明智之举。社会保障的项目设置要少而精,而不像社会保险那样“贪大求全”,参照美国的经验和做法,我国社会保障应只设养老和医疗两大项,定位于防止和减少老年贫困。特别是不设个人帐户,政府因此再也不用替民众当家理财,看管帐户。社会保障项目中不宜设失业保障。(高书生,2004)

4,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资金筹集方式

(1) 实行统帐结合式

根据国际经验,支撑一个现收现付制的保障体系需要三个条件,一是相对年轻的人口结构,二是有效率的税收体系,三是有效且安全的基金管理和治理结构。目前,第二和第三个条件显然不具备。与现收现付制相比,基金制则逐年积累,用时发放,会形成一定余额积累,促进资本积累和总储蓄的增加,从而会加快经济增长。(刘红红,2004)

在人口老龄化即将来临的情况下,如果仅以现行的现收现付方式分配社会保障基金,必将出现入不敷出的问题。所以我国应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部分积累的管理模式。积累率也不宜过高,这是考虑到国家的实力和日后通货膨胀的风险,以及企业和财政的负担。(方学芹 张丽,2002)

(2) 实行现收现付制

我们要全面思考社保资金的筹集方式。到底现收现付式能不能应付未来的情况?是不是非要搞个人帐户式,提前积累资金?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过早地积累资金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是一种资源浪费,中国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个人帐户筹资模式。从战略上看,中国近一历史阶段必须为未来的老年社会创造经济基础,尽可能地将现有资金投入未来所需要的建设上。只有具备了未来生存所需要的生存空间和物质基础,即使老年社会到来,即期收入即现收现付模式也可以维持养老。(仲大军,2002)

(3) 实行名义帐户制

我们应该肯定地说,当初我国社保制度的设计是超前的,思路是对头的,方向是正确的;它参考了许多国际经验教训,既考虑到老龄化和财政可持续性问题,又有兼顾了再分配作用的因素,设计了目前这样一个“统帐结合”的半积累制。现在存在三个较大的困难:转型成本的解决,“做实”个人帐户的钱从哪里来,资本市场的现状能否容纳和承担社保基金增值保值的使命。“名义帐户制”是社保制度改革和社保基金入市的可选方案之一。(郑秉文,2003)

(4)开征社会保险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开征社会保障税是充分利用缴税制在筹资方面的诸多长处,克服缴费制存在的弊病。通过社会保险税获取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在内的社会保险基金,是一种符合我国现阶段实际和改革发展客观要求的选择。(贾康 杨良初,2001)

我国已经具有开征社保税的基本条件:目前我国城镇人口实际收入水平已超过世界中下等收入国家水平,具备征收社会保障税的经济条件;我国国民储蓄率水平居世界前列;我国城镇家庭实际储蓄率水平相当高,征收社会保障税的潜力相当大;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政治阻力最小;增收社会保障税可以提高中央税收占GDP比重,从而提高中央政府在全社会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实际能力。(胡鞍钢,2001)

5,资金不足是表象,深层原因是责任边界不清

我国已经具备了加快建设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经济社会条件。资金不足是一个表象,我们要更深入考虑的是为什么资金不足、什么样的资金不足。这个问题的症结,我认为是责任不清。责任清楚了,我们才能知道我们需要哪些资金、要多少,也才能知道到哪里去获得这些资金。有关各方的责任起码在三个方面没有划分清楚:一是历史的责任和现实的责任不清;二是政府的责任没有明确,政府、市场、社会、家庭、单位的责任不太清楚;三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责任没有划分清楚。如果责任分清楚了,资金也就不是问题。(郑功成,2004)

也有一些文章对社会保障进行了定量分析。比如穆怀中依据分配结构、老年人口比重、人均GDP增长等因素,并通过对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水平从1960—1995年期间的发展轨迹的研究,提出了社会保障水平发展曲线假说,在理论上论证了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不具有绝对刚性。①王诚提出的生命周期假说,认为社会保险模式的高峰阶段一般能维持30年左右的时间,在消亡阶段,由于改变社会保险模式的努力都集中在社会保障体系的非政府操作化、社会保障的逐步商业化和个人化方面,社会保险模式的消亡不可避免。②

结语

总体来看,对于社会保障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关系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不少有益的成果,比如对社会保障的经济职能的分析,对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理念的重新审视,对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发展的客观认识,并在社会保障水平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这一点上达成了普遍的共识。但总体来看,不足之处在于,理论研究不足,定量分析不够,对我国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关系研究不充分。而对于国情的认识差异,对社会保障的本质和作用的看法不同,也使人们在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方面产生了观点分歧。这些都为今后的理论发展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原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05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王国艳:《社会保障制度和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浅议》,《计划与市场探索》,2003(5)

[2]梁君林:《论社会保障的经济功能》,《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4)

[3]刘俊霞:《论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1(3)

[4]兰德刚、马生勇:《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分析》,《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2(2)

[5]郑功成:《社会保障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02—203页

[6]穆怀中:《完善社会发展的“减震器”》,《共产党员》,2003(5)

[7]李珍、刘子兰:《西方社会保障主要理论及其政策主张回眸》,《经济学动态》2004(1)

[8]郭士征:《论社会保障的经济性功能》,《江苏社会科学》,1994(4)

[9]邓兰:《社会保障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软科学》,2001(3)

[10]梁鸿:《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保障特点与贡献》,《人口世界》,2001(7)

[11]李钧鹏:《略论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职能》《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9)

[12]王智慧:《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功能》,《经济问题探索》,2002(1)

[13]王梦茹:《社会保障与社会经济发展》,《探索与求是》,1996(3)

[14]邓大松、张伟建:《福利型与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及其经济发展效应的比较》,《经济评论》,2003(2)

[15]徐博:《我国对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借鉴》,《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1(3)

[16]陈昌丽:《建立和完善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04(2)

[17]刘红红:《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演变及其借鉴意义》,《广东商学院学报》,2004(4)

[18]史振磊:《从公平与效率的角度分析——如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人民日报》2003年7月21日

[19]《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框架建立》,《人民日报》2004年9月8日

[20]郑功成:《解读社会保障之惑》,《中国社会保障》,2004(7)

[21]谢琼:《浅谈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新乡),2004(3)

[22]郭红霞:《试论我国当前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目标体系》,《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4(1)

[23]李青:《我国与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之比较》,《现代财经》2000(9)

[24]胡鞍钢:《利国利民、长治久安的奠基石——关于建立全国统一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建议》,《改革》(重庆),2001(4)

[25]陈平:《建立中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自损国际竞争力的短视政策》(2002),《中国改革》,2002(4)

[26]高书生:《社会保障:我们该走哪条路》,《经济研究参考》2004(18)

[27]方学芹、张丽:《从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得失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发展论坛》,2002(9)

[28]仲大军:《中国统一社会保障的基本思路——兼论要发展还是要养老?》,《经济与社会观察》,2002(7)

[29]郑秉文:《社保制度改革取向与社保基金入市的途径》,《上海劳动保障》,2003(24)

[30]贾康、杨良初:《可持续养老保险体制的财政条件》,《管理世界》,2001(3)

注释:

①穆怀中:《社会保障水平发展曲线研究》,《人口研究》,2003(3)

②王诚:《论社会保障的生命周期及中国的周期阶段》,《经济研究》,2004(3) 

(责编:方蕊娟、朱书缘)

相关专题
· 人民日报理论部编者文汇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