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张怡恬:社会保障与市场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综述
张怡恬
2013年07月29日13:56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三, 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对经济发展作用的评价

1,福利型与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经济发展效应

福利经济学、瑞典学派的经济理论、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联袂锻造西方社会保障的经济学理论基石,分别主导了两种不同的福利制度模式:一是“全民福利型”(福利型),即国家对全体公民实施普遍的社会福利项目,资金来源于税收,全部或大部分由国家财政支付,个人基本上不缴纳保险费或缴纳很少。如英国、瑞典。二是“社会共济型”(保障型),即以个人或雇主缴纳保险费为主,政府财政给予补贴,主要有美国和德国等。前者覆盖面广、保障待遇高;后者覆盖面相对较窄、保障待遇比较低,仅以维持被保人基本生活为限度。(李珍 刘子兰,2004)

客观地讲,英国和瑞典的社会福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前,福利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穷人的绝对生活水平、健康标准、教育质量、住房质量以及对弱势群体的照顾都有了急剧而持续的提高和改进。而且在一些特殊领域,国家福利内在地比市场更有效率,如国民健康服务成本相对较低。但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福利国家面临经济困境,除了世界经济衰退外,社会福利制度本身也是重要原因:国家通过社会福利政策全面干预经济生活,与市场经济基础相矛盾;高工资导致高生产成本,造成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高税收打击人们的劳动积极性,高福利导致“大锅饭”思想和“依赖文化”。(邓大松 张建伟,2003)

社会保障制度对美国社会经济发挥了以下积极作用:维护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促进社会生产率稳定提高;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如降低了贫困人口的比重,通过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等。然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中也出现一些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社会保障赤字是导致财务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社会保障过度导致竞争观念淡薄以及家庭观念和道德观念淡化,抑制了勤奋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助长了懒惰者的依赖心理;社会保障的挤出效应导致低储蓄率,资本形成不足,从而造成经济低速增长。(邓大松 张建伟,2003)

2,新自由主义倡导的社会保障私有化浪潮与西方社会保障改革思路的再选择

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国家的滞胀现象令干预主义主导的社会保障制度遇到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和经济危机,包括公共选择学派、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在内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大兴其道,其核心内容是政府失灵,其政策主张的基本理念是政府无为而治。作为经济自由主义的代表,供给学派的社会保障思想至今仍对美国的改革产生一定影响。供给学派分析社会保障问题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是运用拉弗曲线作为分析工具,论证减税的必要性。二是选择储蓄作为中间变量,主要在养老社会保险领域讨论现收现付制度和完全积累的个人帐户制度对经济增长产生的不同影响。(李珍 刘子兰,2004)

20世纪90年代,一些国家吸取新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两者之长,提出“第三条道路”,既不采取完全市场形式,也不采取国家包揽形式,而是将效率与公平、自由市场与国家干预结合起来,在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求得平衡。在社会保障领域,主张国家负责与个人负责并重,由国家、非政府机构和个人共同参与提供福利,国家提供非普遍的社会服务,帮助最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提倡发展私人的和志愿的福利事业作为补充,引进竞争机制和消费者选择福利服务的自由。(邓大松 张建伟,2003)

3,从西方国家的实践看社会保障经济职能有效发挥的必要条件

(1)社会保障发展水平应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从长远看,经济是福利国家发展的根本。西方福利国家危机的产生就在于社会保障的规模超过了经济发展的规模。(徐博,2001)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既不能低于经济发展水平,也不能超越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过低,则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社会保障水平过高以至于出现收入分配平均化的趋向,将导致劳动付出与收入的联系程度减弱,从而降低劳动者的积极性,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同时不利于就业的增加和失业的减少。(陈昌丽,2004)

(2)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纵观当代西方社会保障经济理论的演变过程,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始终是其研究的核心。(刘红红,2004)公平是社会保障的本质和核心,社会保障制度从其建立之日起,就有互助互济、保障公平的固有特性。效率是社会保障制度正常运行的物质保证,效率的任何下降,都会造成或加重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困难。过分追求公平特别是高保障水平的公平,会导致严重的负面效果。但是,如果片面追求效率而忽视公平,财富分配的极大不公则可能引发社会动荡,经济发展也会面临动力不足的问题。因此,社会保障制度既要坚持公平,也要体现效率,寻求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史振磊,2003)

四, 关于建立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探索

近年来我国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级负责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框架。这一体系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等。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目前仍以家庭为主,但国家鼓励部分地区根据实际,按照“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探索建立个人帐户积累式的养老保险。国家还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民日报,2004年9月8日)

总体来看,中国社会保障改革经历了从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从自发到自觉、从单项到全面综合改革的历程。改革初期对社会公平的矫枉过正正在得到正本清源。人们对社会保障的认识越来越科学,越来越接近和符合社会保障的本质。社会保障观念已经转变,旧的社会保障制度已向新制度转型。虽然改革任务尚未完成,但此消彼长的迹象已十分明显。(郑功成,2004)

1,公平是社会保障的核心价值

在现代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立足于公平的基本理念与规则进行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才有可能既增强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又提升社会的整合程度,实现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谢琼,2004)

社会公平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价值,但社会保障制度并不否认、排斥效率。但无论是发挥正效应还是避免负效应,效率只是社会保障制度次要层次的价值目标,只具有手段层次的意义,追求效率和避免非效率只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其保障社会公平的目标。(郭红霞,2004)

2,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适应性研究

福利支出是反映社会保障的重要指标。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在福利方面的支出占到财政支出的相当比例,如法国、德国的福利支出占到财政支出的40%。相比较而言,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内容狭窄、保障水平低下。(李青,2000)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本身充分地体现了社会保障滞后于经济发展的认识。我国社会保障的问题主要是保障不足,而保障不足造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失衡。比如说基本养老保险,只有1.5亿人参加了这一保险,但中国的老人就有1.3亿,劳动力有7.5亿,加起来有9亿,还有多少人没有养老保险?我国的老年人福利在哪里?因此,当前的根本任务应当是加快建设社会保障制度,水平可以低一些,却不应当有漏洞。(郑功成,2004)

(责编:方蕊娟、朱书缘)

相关专题
· 人民日报理论部编者文汇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