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
落实污染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对话录
2013年07月25日11:2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我们不如人家,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环境的心气儿不能低。实践证明——

生态环境好不好关键看我们怎么干

主持人:我们知道,高平是一个煤炭资源丰富的地方。在人们的印象中,发展煤炭产业往往与环境污染相联系。高平在实践中是怎么把发挥煤炭资源优势与保护环境统一起来的?

王树新:威海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高平比不了,但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环境的心气儿不能低。发展煤炭产业容易造成环境污染,但并不必然造成环境污染,关键看我们怎么干。近年来,我们为保护环境采取了这样一些举措:一是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在节能环保设备、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等领域进行技术改造。兴高焦化有限公司首创了无烟煤大比例配煤炼焦技术,生产“白煤”焦炭,被科技部列为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公司在生产全过程中控制“三废”的产生和排放,被国家农业部、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等四家单位联合授予“中国乡镇企业节能与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示范企业”。二是大力开展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淘汰一批技术水平低、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项目,取缔小高炉、小铸造、小砖窑等“土小”企业60余家。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对煤矿废水、焦炉尾气、粉煤灰和煤矸石等的综合利用力度,逐步构建起煤—焦—电、煤炭—焦化—冶炼—铸造、煤炭—化肥—建材等多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大力实施农村沼气和秸秆气化工程,成为全国沼气工程建设示范市。四是积极开展绿化造林工程。按照“身边增绿,山上治本”的思路,积极探索建设“绿色高平”的有效途径。目前,全市已完成通道绿化240公里、沿河绿化47公里,通道两侧荒山造林6000多亩,建成生态园林村20个。

主持人:保护环境、污染减排既是紧迫课题,又是长期工作。怎样建立长效机制,避免环境保护成为一阵风?

王树新:为保证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成效,我们建立健全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社会投资的绿化机制。一是财政投入保一块。将生态公益林建设投资列入年度发展计划和财政公益事业年度预算,设立林业专项资金,逐步增加对绿化的投入。二是以奖代补扶一块。对重点绿化工程制定以奖代补政策,专门设立“绿化功勋奖”,对绿化成绩突出者给予重奖。三是项目建设促一块。所有重大项目包括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都要附带绿地建设,在项目报批时必须有配套绿化资金。四是生态补偿建一块。按照属地管理和“谁污染谁补偿,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引导煤矿、冶炼、化工等企业回报社会。为修复和补偿生态环境,我们积极探索“以煤换绿”、“废水养绿”生态补偿机制,明确提出“百矿百园”的战略要求,实行“一矿一企绿化一山一沟”的办法,将重点难点绿化工程直接分配给煤矿企业。目前,全市共建立“以煤换绿生态补偿示范基地”40多个,植树造林近2万亩。为解决山上植树造林水源严重短缺的问题,我们规定属地煤矿必须在山上建设蓄水池1—2座,将煤矿废水提到山上,保证栽树用水。

(责编:万鹏、朱书缘)

相关专题
· 人民日报理论部编者文汇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