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本报记者 马宏伟 张怡恬 于春晖
嘉宾: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郑功成
北京大学研究员 高书生
中共湖南省岳阳市委书记 易炼红
“民生”是近年来最热门的词汇之一。胡锦涛同志在今年的两会上指出,“要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把更多精力用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上,把更多财力投到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使广大群众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得到更多实惠。”温家宝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用大量篇幅论述和部署了改善民生问题。为什么要高度重视解决民生问题?怎样看待当前的民生问题?解决突出的民生问题,思路怎么定、工作怎么干?最近,记者请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北京大学研究员高书生、中共湖南省岳阳市委书记易炼红谈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体会。
现阶段民生问题凸显,表明在国家持续发展中城乡居民的生活追求产生了质的飞跃——
改善民生是国家发展的根本目标
主持人:郑教授提出过一个观点:
改善民生是国家发展的根本目标。可否具体谈谈您的看法?
郑功成:民生问题是国家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根本问题。中外历史表明,民生问题绝不只是老百姓个人或家庭的生活问题,而是关乎国家发展进步与政权兴亡的根本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和政府一贯重视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当前,在我国经济经历了近3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应当更加重视民生问题,将持续不断地改善民生作为国家发展的根本目标。
主持人:民生问题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着的问题,因为人们所追求的生活目标总是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提高,原有的民生问题解决了,又会出现新的民生问题。
郑功成:因此,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发展中的民生问题。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面临的民生问题,从根本上讲,是发展严重不足背景下的城乡居民衣食之忧。现在,绝大多数城乡居民已经迈进小康与富裕的生活阶段,这表明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民生不断改善的过程。然而,衣食之忧解除后,民生问题的内涵在不断升级。例如,全国城乡还有约10%的低收入人口需要社会援助;教育作为民生之基,还存在着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受教育机会尚不公平等问题;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形势相当严峻;收入分配作为民生之源,还存在着失衡、失范与不公的现象;等等。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看到,良好的教育、稳定的就业、公正的收入分配、可靠的社会保障网、健康的生活环境、自由平等的发展空间等,正日益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这表明,现阶段民生问题凸显,并不是发展停滞中的生活状态恶化,而是在国家持续发展中城乡居民的生活追求产生了质的飞跃。
主持人:我们确实应该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来看待民生问题。
郑功成:对。虽然与改革开放前相比,城乡、地区以及贫富差距拉大了,但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差距的扩大,是发展中的问题。民生问题凸显,一方面对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们的更高需求。这种要求与需求,正是促进社会在发展中和谐、在和谐中发展的巨大动力。
可以用两句话概括新时期的民生问题: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发展中的民生问题,从发展的视角解决发展中的民生问题。
主持人:这两句话十分精当。我们理解,从发展的视角解决发展中的民生问题,其内涵是:发展既是民生问题变化的促成因素,又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
郑功成:是的。强调从发展的视角解决民生问题,就是继续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为改善民生奠定日益丰厚的物质基础;就是继续深化改革,消除妨碍民生问题持续改善的体制性障碍,同时及时填补、纠正以往改革中的不足,使民生问题得到更大的改善。主持人:改善民生,根本途径和当务之急分别是什么?郑功成:现阶段迫切需要确立公平、正义、共享的价值观,并以此为标尺来评估和纠正现实制度安排与政策措施中的疏漏,通过调整经济政策与公共资源配置、深化社会分配体制改革、强化劳动监察等措施,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城乡发展失衡、地区发展失衡、利益分配格局失衡、公共财政资源配置失衡等问题。当务之急是完善事关基本民生的社会制度,特别是建立健全以社会救助制度、医疗保障体系和老年保障制度为主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起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给全体人民以可预期的稳定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