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用回归政府包揽的体制解决民生问题,也不能不顾成本建立脱离实际的体制——
解决民生问题须靠体制创新
主持人:我们现在遇到的民生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也是体制转变中的问题,因而十分错综复杂。
高书生:是这样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靠原有的体制解决民生问题。即使原有的体制能解决某些民生问题,也要根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完善。以社会保障为例,过去我国实行的是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开放后,出现了介于城乡之间的特殊群体,如乡镇企业职工、农民工等。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不仅存量大,而且每年的增量也很大。这就要求我们改革和创新社会保障体制。
主持人:看来,解决好民生问题必须依靠体制创新。那么,应着力进行哪些方面的体制创新呢?
高书生:应着力进行体制的组合创新。每个人一生都要经历上学、就业、退休等阶段,都会遇到教育、住房、医疗等问题,不同的只是不同阶段面对的问题有所不同。当前,人民群众反映较为突出的上学难、看病难、住房贵等问题,涉及的是多种体制问题。民生问题的综合性,决定了我们在解决民生问题时,不可能只靠一种手段或一种体制,而应当进行体制组合创新。
主持人:在这种组合式的体制创新中,应注意把握什么问题?
高书生:首先,应界定市场和政府的责任。解决民生问题,需要依靠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力量。现在有一种倾向,就是用回归政府包揽的体制去解决民生问题。比如,为解决就业问题,政府就该花钱去买岗位。普遍这么做,见效可能很快,但恐怕不会持久。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无论解决经济问题,还是解决社会问题,都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在民生问题中,哪些能依靠市场机制解决,哪些必须由政府来解决,需要研究界定。以解决就业难为例,从根本上讲有赖于市场就业机制的完善。但对于特定人群,对于市场竞争中的弱者,政府可以在不损害市场机制的前提下予以救助,如对吸纳特定人群就业的企业给予补贴或税收优惠等。
其次,应走低成本的体制创新之路。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为解决民生问题,增加财政投入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体制具有长期性,高成本建立起来的体制,势必要以高成本维持其运转。因此,增加财政投入很重要,转变投入思路也很重要。例如,在解决公共卫生服务问题方面,从投向上看至少有三个重点:一是公共卫生或者叫预防保健;二是低收入者的医疗补助;三是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及设备的购置和更新。这三个投向都符合公共财政的理念,也是政府责无旁贷的义务。接下来的关键问题就是怎么投?过去的做法是,财政出钱养机构、养人员。实践已经证明,这并不是一个好办法。现在,除了国有单位,私人诊所、中外合作医疗机构、外资医疗机构等都是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者,也是满足老百姓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重要力量。在这样的条件下,应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医疗卫生资源的有效动员和合理配置,让老百姓有选择权,让医疗卫生服务者有提高服务质量的压力和动力,进而促进这类民生问题的妥善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