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精心描绘我国社会保障战略蓝图
访"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项目总负责人郑功成教授
记者 张怡恬
2013年07月25日14:5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促进社会福利事业大发展,全面满足城乡居民的社会福利需求

记者:项目研究的最终成果对社会福利给予了高度重视。请谈谈这方面的考虑。

郑功成:过去对社会福利相对忽略,主要是由于劳动者对社会保险的需求以及困难群体对社会救助的需求更显紧迫。现在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主要是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到来和家庭保障功能的持续弱化,以及老年人、残疾人、儿童、妇女等不同群体对社会福利需求的急剧增长,使我国进入了不发展社会福利事业便会损害国民生活质量的新时期。因此,政府须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促使社会福利从照顾弱者向普惠全民转变。在体系建设目标方面,我国的社会福利应以社区服务为基础,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受助者自助的各种社会化福利服务(包括老年人福利、儿童福利、妇女福利、残疾人福利、住房福利、教育福利等)及相应的福利津贴为主体,以职业福利为补充。在保障内容方面,需要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与民生诉求升级向更广阔的领域延伸。例如,从人的需求出发,国家需要考虑并适时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发展临终关怀事业。在实施方式方面,社会福利应实现包括筹资社会化、设施社会化、服务社会化在内的实施方式社会化。当然,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的设想是,在第一阶段(2011—2015年)能够初步形成社会福利体系制度框架,重点推进城乡老年人、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和幼儿事业发展;在第二阶段(2016—2020年)实现社会福利事业全面定型、稳定持续发展,尤其是基本福利制度走向成熟,护理保险与临终关怀等事业获得发展,全面满足城乡居民的社会福利需求;在第三阶段(2021—2049年),不断提升社会福利水平与社会服务质量,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社会的重要制度支撑,实现让人生有体面、死有尊严的目标。社会福利事业的大发展,将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健全、成熟的重要标志,必将极大地保障与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

(原载于人民日报2011年2月24日理论版) 

(责编:方蕊娟、朱书缘)

相关专题
· 人民日报理论部编者文汇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