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中国经济50人论坛特邀专家、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张燕生:中国经济又站到十字路口 付出代价也要改革 
记者 方烨
2013年07月22日08:16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经济转型其实已经开始

去年G D P的增长速度由“十一五”的11.2下降到了7.8,但是内需对经济的贡献、人均实际收入的增速、新增就业人数的指标却好于“十一五”了。

张燕生说,下一步从方向来讲,怎么能够建立起一个公平、法制、创新的市场经济环境,来解决长期积累的经济社会问题和矛盾,涉及到对改革前景的信心问题。第一,政府的改革要改自己,就涉及到理性人的假定,即政府在什么情况下能够从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维护基本的产权制度,深化改革?第二,中国的改革方式叫渐进式的改革,它连续深化的动力究竟是什么?第三,摸石头过河,如何才能走向规范、公平、法治、透明?

十八大关于经济转型的一个基本方向,就是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向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来。过去中国比较多的是追求G D P增长的速度和规模,追求速度的观念实际上深植在很多人的脑子里。去年就遇到了一个“破8”的悖论。

跟十一五比,去年G D P的增长速度由平均年均增长11.2下降到了7.8,下降了3 .4个百分点。但是从结构来看,内需对经济的贡献是102.2%,消费的贡献是51.8%,高于投资。而且宏观研发支出占G D P的比例,在去年经济大幅度减速的情况下提高到了1.97。理由很简单,当前企业更加重视新产品、新市场、新技术、新的管理和组织方式的开发。所以速度虽然降低了,但是转型压力加大了,企业的努力也明显提高了。

另一方面,过去十年G D P的年均增速是10 .7%,人均G D P的年均增速是9.4%。去年G D P降到7.8%,但是城镇人均实际收入的增速上升到9.6%,农村上升到10.7%,农民工上升到12.3%。也就是说G D P减速的同时民生得到了更好的改善和保障。服务业方面,去年G D P减速,但是服务业占G D P的实际比重显著上升。这说明,当企业面临着很大的生存压力、转型压力的时候,企业就会按照微笑曲线向产品价值链的两端延伸扩展。

再一方面是就业。原来总是认为,G D P增长“破8”就会产生大规模的失业,从而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然而数据显示,十五时期中国每年城镇新增就业930万人,十一五时期G D P平均增速11.2%,每年新增就业1140万人,去年G D P下降到7.8%,城镇新增就业1266万人。对此的一个解释是,虽然制造业的就业在下降,但是服务业的就业在上升,中西部的就业在上升,新业态、新产业的就业也在上升。

张燕生说,这三方面的悖论说明,中国经济确实发生了变化。今年一季度的G D P增速降到7.7%,有人觉得形势很差,其实国家的目标只是7 .5%。如果达到8%、9%,但是牺牲长期增长潜力,这样的速度也很难走多远。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经济真正开始转型了。这种转型让实体经济面临着脱胎换骨的转型之痛。

(责编:万鹏、赵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