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专访中改院方栓喜:改革如何跑赢危机
近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课题组完成了《改革跑赢危机的行动路线(30条建议)》的报告,记者围绕“化解风险和危机”“理顺政府和市场管理”“协调利益关系”“解决机制性腐败”等话题采访了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方栓喜。
记者: 报告名为“改革跑赢危机的行动路线”,能否解读下这份很有“紧迫感”的报告的背景?
方栓喜:当前,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治理转型都处于关键时期,都依赖于改革的新突破。从新一届政府施政方针看,锐意推动改革的取向十分明显,改革的正能量也在逐步积聚,但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由于多年来改革的滞后,危机的因素也在积累。从整个形势看,改革与危机赛跑的特点十分突出。为此,报告提出:
第一,经济转型到了关节点,能不能由过去的高速增长避免“硬着陆”,顺利转向7%-8%中速增长轨道,取决于市场化改革能否攻坚克难,跑赢危机。当前经济领域出现的危机因素,主要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体制性的,不能简单通过短期的财政货币刺激解决。比如产能过剩有全面过剩的特征,用反周期的财政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其结果还是扩大产能,反而会加剧本已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拿最近出现的“钱荒”来说,实际上货币供应量已经处于历史高位,用增加货币供应量的老办法解决问题的空间极为有限。我们的经济运行机制仍保留着政府主导的特征,这不仅扭曲了投资消费关系,还使得经济结构难以吐故纳新,到了一个需要根本性改变的十字路口。经济改革跑赢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全面推动政府向市场放权,全面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资源要素价格改革、调整优化国有资本配置、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破除垄断,激发、释放市场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扩大内需中的基础性作用,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第二,从社会转型看,能不能协调利益关系,培育中等收入群体,确实到了一个临界点,这对社会领域的改革是一个重大考验。近年来的群体性事件增多,社会矛盾比较突出,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从根本上看,随着市场化、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结构的分化,我们没有同步形成一个协调多元利益的制度框架,中低收入者缺乏向上流动的机会,是社会领域危机因素凸显的根本原因。在这个特定背景下,改革攻坚需要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作为重中之重,尤其是在国家层面要把中等收入群体倍增作为一个战略问题考虑。从国际经验看,城镇化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主要载体,但是由于我国城乡二元制度结构没有打破,农民、农民工难以成为中等收入群体的后备军,是我国橄榄型社会结构难以形成的重大体制性障碍。要使更多的中低收入者成为中等收入群体,需要打破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公共服务制度、土地制度。尽管这是个共识,但在解决这一问题的紧迫感上并未形成共识。拿农民工市民化来说,比如一些专家认为从现实看需要20年以后。实际上20年之后新生代农民工就快退休了,社会能够接受这样的改革安排吗?所以说,社会领域的改革也在同社会危机赛跑,这是社会体制改革顶层设计需要集中考虑的重大基本问题。看到了问题所在,不等于能够解决问题,如果改革仅局限于小修小补,就会丧失改革的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