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专家解读:为什么没有“印度威胁论”
邱永辉
2013年07月01日10:18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建设一个有中印文化特色的新世界

中印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并延续至今的文明,这是应当自豪的。与欧美相比,中印两国在综合国力对比上将长期处于相对弱势,从“好莱坞大片”到“肯德基”、“麦当劳”和“可口可乐”充斥中印市场,断难否定在“文化产品”项目上,中印两国均处于“逆差”状态,中印文化的优势在短期内也很难得到充分地张扬。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原本是连接人与人的情感纽带的宗教,现今成为族群区隔的一个标志,甚至是塞缪尔·亨廷顿所谓“文明冲突”的一大根源。但是从总体上观察和比较中印宗教文化,虽然“宗教”与非宗教的边界在印度和中国比较模糊,但不可否定的是,“宗教”和信仰在这两个文明中是丰富多彩的,两个文明展现出的指导思想,总体而言是整体论、相对论和宽容论的。因此,在宗教文化的塑造方面,中国走出了一条“多元通和”17的道路,印度则走出了一条“多元宽容”的道路。18

当今世界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如果以目前这种政治局面来维系和平,那么未来的世界不仅可能会出现更大的军事冲突,在经济上也只能出现强者愈强、贫者愈贫的局面。这肯定不是人类追求的发展模式。在这种困境中,世界再次将目光投向以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明”,试图从中国的“和谐社会”和“世界大同”,印度的“整体主义”(holism)和“非暴力主义”中寻求答案。

中国和印度是拥有与“圣战”思维完全不同的文明传统,可能是破解由中世纪“圣战”思维模式所布下的世界迷局的希望。在处理国际关系和人际关系方面,儒家提倡相互尊重,强不凌弱,建立一个以德服人的道德的国际秩序,打破国际关系中“落后就要挨打”的规律。印度文化历来主张对人性欲望进行适度地克制,仁慈友爱,远远脱离恶的人性。印度文化与充满了野心、欲望、贪婪和嗜杀好斗性的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以力量(甚至暴力)为标志的“丛林法则”在近代使中印两国深受殖民∕半殖民之苦,但我们都深信,那种充满竞争性、企图以力量主宰天下的文明早晚是要被人类抛弃的。今天的世界不能避免竞争,但我们需要选择一条崇尚竞争又符合人性的中间道路,一种中庸的、不走极端的文化。中印文化正是这样一种中间类型的文化。

在决定人类未来的发展模式上,中印文化也应当有独到的贡献。圣雄甘地说过,地球有能力养育我们,但养活不了我们的贪婪!儒家文化的“己欲立而立人”就是当今世界的双赢精神和共同发展的精神。中国和印度希望的是世界共同走向富裕,而不是成为世界霸权国家。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和印度都必须抛弃“以化石燃料为基础、小汽车为中心、一次性产品泛滥”的西方经济发展模式,19探索一个从低产值走向高产值,从农业、制造业走向创新科技的新模式,让中印的“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环境”的文化在其中扮演积极的、引导性的力量。

印度著名历史学家拉姆钱德拉·古哈(Ramchandra Guha)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印度人的主观愿望是,印度根本不应该企图成为一个超级大国。20印度博大精深的哲学和宗教文化,培养了从容、大度、乐观和自信的精神气质,为世界提供了多元宽容的榜样。中国“以生活为导向的文化”(Life-oriented Culture)具有关爱生命、关心现实、关注人间的特点,可以对日益“世俗化”、“入世化”的世界提供不少借鉴,甚至有一种特别的吸引力。一个有中印文化特色的新世界,应当也必然是未来世界的选择。

注释

①[印度]拉玛昌德拉·古哈:“丘吉尔的印度演讲”,《印度教徒报·星期日增刊》,2005年6月5日。

②[法]安德烈·马尔罗:《忧郁的热带》,潘卡季·米什拉编:《心中的印度》,纽约:古典书局,2005年,第172页。

③⑦⑨[印度]阿玛蒂亚·森:《惯于争鸣的印度人:印度人的历史、文化和身份论集》,刘建译,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117、120、120页。

④⑤[英]爱德华·卢斯:《不顾诸神:现代印度的崛起与发现》,张淑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年,第15页。

⑥Nicola Gnesotto and Giovanni,The World in 2025: Rising Asia and socio-ecological transition. http://ec.europa.eu/research/social-sciences/pdf/the-world-in-2025-report_en.pdf.

⑧这几段均引自[英]爱德华·卢斯:《不顾诸神:现代印度的崛起与发现》,张淑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年。

⑩[印度]罗米拉·塔帕尔:《印度古代文明》,林太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页。

11邱永辉:《印度宗教多元文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7页。

12季羡林:“文化交流能推动中印社会前进”,张敏秋主编:《跨越喜马拉雅障碍:中国寻求了解印度》,重庆出版社,2006年,第1页。

13汤一介:“新轴心时代的中国文化定位”,《文津演讲录之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第7页。
14邱永辉:“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印文化交流”,《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4 期。

15Meera Nanda, How Modern Are W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Indian Modernity. 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 Feb.11, 2006.

161984年印度前总理英·甘地被锡克族卫兵剌杀后,在旁遮普和德里地区发生了印度教徒与锡克教徒的冲突,有2000至3000名锡克男子被杀;1992年北方邦阿约迪亚的巴布里清真寺被印度教极端分子捣毁后,在北部各邦和孟买发生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冲突,也造成2000多人死亡,政府随之倒台。2002年古吉拉特教派冲突造成了约2000名穆斯林被屠杀,15万穆斯林无家可归,2万多间工厂、商店、民居和大批伊斯兰文化建筑被毁。

17牟钟鉴:“中国宗教文化的多元通和模式”,《中国宗教与社会高峰论坛论文集》(上),第260页。

18邱永辉:《印度教概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40页。

19[美]莱斯特·R·布朗:《B模式——拯救地球,延续文明》,林自新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第2页。

20Ramchandra Guha, Will India Become A Superpower? Outlook, Jun 30, 2008.

Why There Is No "India Threat"

--Also on the Sino-Indian Cultural Competition That China Might Lose

Qiu Yonghui

Abstract: The world's interpretation of the India culture is mixed with romance and prejudice. The Western countries see India either as a romantic fantasy or with contemptuous disregard. India has undergone a history of fighting against contempt in modern times and regaining confidence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Since Xuan Zang visited India and returned with Buddhist sutras in the Tang Dynasty, followed by a long period of indifference to India, China has now finally realized the significance of understanding the Indian culture. Modern India is faced with the cultural conflicts between enlightenment and anti-enlightenment and between consumerism and Hindu nationalism. It has also long held its position to protect its traditional culture from the hazards of globalization. In view of the global cultural dilemma, a new worl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ino-Indian cultures should be the solution and choice for the world going forward.

Keywords: Indian culture, globalization, Sino-Indian cultures

【作者简介】

邱永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当代宗教研究室主任,中国南亚学会副会长。

研究方向:印度宗教文化、中国当代宗教。

主要著作:《现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南亚国家的经济改革与民主化浪潮》、《印度世俗化研究》、《印度宗教多元文化》、《印度教概论》等。主编《中国宗教报告》(宗教蓝皮书)。

(责编:万鹏、朱书缘)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