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张茉楠:以市场化改革创造“制度红利”
2013年06月27日14:21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从1978年“改革开放”战略的提出,到1992年邓小平南行后改革开放的重启,这两次改革开放让中国从一个占全球经济总量不到2%的落后经济体,发展成为占全球经济总量10.5%的第二大经济体,从一个“跟跑者”变成一个“领跑者”,这就是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最大好处。

然而,改革从来不会一劳永逸,改革需要“与时俱进”。

推动存量改革

目前高层释放出新一轮改革的信号。那么,到底什么是改革的标志?众说纷纭,但归根结底一定是对存量的改革,因为改革的本质必然是利益的重新分配,是对既有格局“动刀子”。

1992年“南行讲话”之后,我国相继推进了分税制、国企改制、住房商品化、耕地保护制度等改革,但大部分改革走到了半途。一些改革的获益者,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希望维持甚至扩大行政权力广泛干预市场。

最突出的就是住房商品化改革。在中国,房地产代表着土地GDP及其财富的分配,由于土地产权是通过土地市场中的层层委托、分级代理实现,过长的代理链以及每级代理内部责权不清。在行政权力的支配下,土地供给价格不断攀升,居民住宅的价格也水涨船高,形成土地收益的逆向分配效应——低收入阶层被阻挡在住房市场之外,中等收入阶层置房成本加重。地方政府获取大量土地出让金,房地产开发商赚取超额利润,土地收益分配主体严重错位,导致资源错配,使社会财富分配加速两极分化。

房地产改革一手连着经济,一手连着民生;一手连着政府,一手连着社会。要真正触及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矛盾,就必须真正解决土地财政问题,并形成全面系统的房地产市场公共政策,而这必然要涉及土地政策、财税政策、保障政策、金融政策等利益的重新调整和资源的再分配,不对存量改革很难实现。因此,中国必须找准几个核心领域寻求突破。

(责编:万鹏、赵晶)

相关专题
· 理论书库
· 聚焦国务院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