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华风:不要把中国问题都归因于制度
2013年06月25日08:15   来源:北京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本文核心观点

  ●“泛制度化”倾向,又叫“制度归因”,这在当前中国社会成为一种思维定势,认为凡中国社会出现的问题都是制度问题或体制缺陷造成的。

  ●“人的因素归因”倾向在看待资本主义制度或在观察西方社会时尤其普遍,无论西方社会出现了什么问题,总是习惯于从“人的因素”方面去找原因,仅仅就事论事,而很少从制度和体制上看问题。

  ●这两种倾向都是“制度迷信”、“制度万能”思维定势下的产物,从根本上割裂了人与制度的内在联系,都把“人的因素”和“制度因素”极端化和绝对化了,因此难以正确地认识和解释社会现象,更不能深刻揭示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泛制度化倾向把任何问题或矛盾,皆归因于制度,而人在其中的责任被淡化甚至掩盖了。这对于在复杂条件下促进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对于强化责任意识会产生不利影响,导致无责可究的局面。

  ●把社会主义社会出现的问题归结为制度缺陷,只见制度不见人,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人在历史上发挥的主体作用,而把人的主体性掩盖了或弱化了,显然不是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事实反复表明,任何制度都不是万能的。制度优势能否得到发挥,制度缺陷能否避免,归根结底都取决于人。也就是说,制度优势的发挥要靠人,制度缺陷的弥补也要靠人。

  ●在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进程中,需要我们正确把握人与制度的关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制度的优越性,科学地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关于制度的讨论和争论颇为热烈,理论界关注,社会上也议论纷纷。值得注意的是,在讨论中出现了一种“泛制度化”评判(或曰“制度归因”)的倾向,即看待社会中出现的个别极端现象或某些倾向性问题时,一般性地归因为制度因素,作出概括性判断,不加分析地认为是制度出了问题,而对人在其中的责任和因素却不做具体分析。这已成为某些人观察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的一种思维定势。这种绝对化、极端化的认识倾向,显然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应当看到,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人与制度的关系,就不能科学地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不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制度的优越性。

  一、在制度比较和问题归因中出现的两种倾向

  制度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范畴,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成果体现,也是人类社会运行的必要条件。当今人类社会的制度形态主要有两种,即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这两种制度形态各自又是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体制度等不同层面构成的制度体系。从人类发展趋势看,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先进性。从制度的现实状况看,任何制度都有弊端和不足。但是,在制度比较和问题归因时,却存在着两种突出的倾向。

  一是 “泛制度化”倾向。这种倾向又叫“制度归因”,这在当前中国社会成为一种思维定势,认为凡中国社会出现的问题都是制度问题或体制缺陷造成的。举凡收入差距、社会风气、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一律归为制度弊端,而不做具体分析,进而得出制度不如人的结论。其实,这类问题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大都最早在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过程中出现,至今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是“人的因素归因”倾向。这种倾向在看待资本主义制度或在观察西方社会时尤其普遍,无论西方社会出现了什么问题,总是习惯于从“人的因素”方面去找原因,仅仅就事论事,而很少从制度和体制上看问题。比如,对于美国次贷危机、占领华尔街等问题,西方舆论多归因于华尔街金融大鳄,是银行家过于贪婪,甚至是由于出了麦道夫这样的骗子造成的,而非制度原因。对欧洲从希腊到冰岛,再到西班牙、意大利以至塞浦路斯出现的债务危机,也仅从金融操作的技术层面找问题,而不触及根本的制度弊端。

  这两种看似截然相反的认识倾向,本质上却是一致的,即都是“制度迷信”、“制度万能”思维定势下的产物,从根本上割裂了人与制度的内在联系,都把“人的因素”和“制度因素”极端化和绝对化了,因此难以正确地认识和解释社会现象,更不能深刻揭示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责编:朱书缘、赵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