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专家解读当前中国公共外交:模式略显保守 官方色彩过于浓厚
赵世人
2013年06月24日09:46   来源:学习时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当前,我国公共外交的总体现状是:公共外交开展得有声有色,影响逐步扩大,但资源整合程度较低,缺乏战略规划和统筹协调(没有公共外交战略与协调机制,公共外交还没有完全嵌入政策决策过程并贯穿始终,这和中国对外战略思维中对硬、软实力不均衡的传统也有一定关系)。公共外交体制较散乱,缺乏整体协调配合,制度化安排不完善。公共外交模式略显保守,官方色彩过于浓厚,社会组织作用缺失。公共外交中,民间角色越位,而政府又不完全到位。公共外交的意识与能力不足,跨文化沟通能力有待提高。关于公共外交的理论研究热烈,但理论构建和创新滞后于实践。
  从历史起点看,公共外交在我国还是一个新概念,公共外交工作尚处在起步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一直不断地在进行公共外交(周恩来总理倡导的人民外交就含有诸多公共外交的内容)的尝试,但从外交学角度看,截至目前,无论是外交界还是学术界,都还没有关于公共外交思想体系的系统表述,有关专著罕见。从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公共外交理论体系看,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民间智库“察哈尔学会”(2009年10月)、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2010年)、清华大学中国战略与公共外交中心(2011年)、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2013年5月)等机构相继成立,在这方面努力探索,值得肯定。
  我国的公共外交属于典型的防御性公共外交(有研究者称之为“被动式”公共外交),其主要目的是消除海外民众对中国的错误认知,塑造海外形象,打造海外发展环境。我们基本上是对形象危机被动作出反应,主动引导和设置议程的能力不强,话语权缺失。决策层决定提升公共外交地位的直接动因在于,我国的发展面临重大机遇,但也面对国际环境特别是舆论环境的严峻挑战,中国的海外形象并没有随着国力提升而发生重大积极深刻的变化。因此,公共外交的第一个目标是,消除国外民众和舆论对中国的误解。第二个目标是预防性形象构建,通过培植中国形象来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向世界传递“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哲学理念及“和谐中国”、“和谐世界”的价值观。

(责编:万鹏、赵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