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专家解读当前中国公共外交:模式略显保守 官方色彩过于浓厚
赵世人
2013年06月24日09:46   来源:学习时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加强对国民公共外交意识与能力的培训。公共外交的主要对象是外国公众,特别是智库、专家学者和媒体精英。由于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政治话语体系,加上传播理念和方式上的差异,还有语言上存在的天然隔阂,国际媒体和受众往往很难听懂、读懂中国。在全媒体、自媒体语境下,加强对社会各界公共外交的教育培训迫在眉睫。公共外交开展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国家形象,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传播,关系国家利益。一句话,关系中国梦是否能够全面如期实现。在我国国情中,公共外交对内,更增加了开展工作的难度和复杂性。但做好了,无论是对外交工作,抑或意识形态和维稳工作来说,都是利好。要采取多种手段,综合运用多种资源,充分教育、引导全社会特别是政府有关部门、中资公司、专家学者、舆论智库和意见领袖,加强系统培训,提升公共外交的意识和能力,让公共外交理念深入传播到社会各个角落。
  把公共外交摆进我国外交战略中去谋划。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战略布局。我们现在外交工作的指导方针仍然还是:坚持韬光养晦,积极有所作为。这个外交方针和战略布局是有效的、管用的,很好地助推了我国利用战略机遇期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的良好局面。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面对新的复杂的外部环境,是时候认真考虑如何丰富与完善这个战略布局、打造“升级版”外交战略或国际战略了。笔者以为,至少要把“公共外交是重要补充”这一条摆进去。
  充分发挥网络公共外交的阵地作用。网络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把过去通过传统媒体开展的政府外交、政府对外传播变成通过新媒体的有组织的个人对个人的网络公共外交(其中,有无政府政策指导和资金支持,是判断是否构成网络公共外交的标志)。相对于提升国际传播力、开展教育文化交流项目和提供对外援助而言,网络公共外交是投入成本较低、见效较快的一种方式。鉴于我国的国情和公共外交现状,特别是对公共外交人力、财力及相关资源投入不足等状况,主管部门应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和企业,本着前瞻性、可操作性和审慎原则,制定网络公共外交战略,并在规范管理基础上统筹经营好若干个重点网络,重视创新,打造品牌,提高网络公共外交的全民性,争夺话语权,积极开展中国特色的网络公共外交。

(责编:万鹏、赵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