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人:安德义 《德义堂国学》总编、湖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副会长,著有《逆序类聚古汉语辞典》《论语解读》等。 我想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曹操何以杀杨修?曹操何以杀孔融? 曹操何以杀杨修?《三国志》《三国演义》里都有这个故事,大家很熟悉。曹操敕令修建一座宫殿,在工地视察时,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结果杨修就赶快让工匠把这个门拆掉,修小了一些。下臣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丞相有手谕,“门”“活”为“阔”,他就把门修小。另外一件事,一位西域使者送了曹操一盒点心,曹操在上面写了“一合酥”三个字,这个“合”没有“皿”字,而且是竖着写的。杨修看到了,就把这盒点心拿出来分给所有在场的人。大家问,为何你敢分这盒酥呢?他说,丞相有手谕,“一人一口酥。”后来又碰到第三件事情。在一场战斗中间,杨修问今晚的口令,曹操正在啃鸡肋,就随口说了“鸡肋”。“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是曹操当时对这场既不能进又不能退的战争的描绘。杨修猜到曹操可能马上就要撤军了,于是就通知他的手下准备撤军。曹操看到军营都在打行李,连忙询问,士兵们说,主簿杨修告诉我们要撤军了。于是,曹操把杨修杀了。这说明,小聪明犯大忌讳。我们做人一定不要耍小聪明,耍小聪明的人往往没有大智慧。 接下来看曹操何以杀孔融。《三字经》说:“融三岁,能让梨。”孔融是一个让梨的、谦虚的典范。我以前一直对孔融崇敬有加,因为他敢于对曹操犯言直谏。读《后汉书·孔融传》时我想,为什么孔融这样一个谦谦君子在56岁的时候就被曹操杀了?心中突然生出许多疑惑。曹操身边那么多谋士,他都没有杀,唯独把孔融杀了。从世人所知的情况看,孔融饱读诗书,才情横溢,为人刚正不阿,曹操为什么杀他?孔融自身有没有可以探讨的原因?我们从四个角度来看孔融。 第一,好虚名而不切实际。孔融一生为名而活,《孔融传》就是围绕这样一条线索在写。先看他让梨,“兄弟七人,融第六,幼有自然之性。年四岁时,每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一个梨子,吃大一点、小一点,区别不大,他拿了一个小的,而且振振有词,所以宗族称奇,兄弟高兴,父母喜欢。一点儿小心机、小谦让,博得交口称赞,孔融从此尝到了甜头。谦让是好事,但谦让的动机却需要思索,不能一天到晚都好虚的东西,哪里有名就往哪里去,一辈子追逐虚名。 第二,好争胜而不切实用。《孔融传》记载:“融幼有异才。年十岁,随父诣京师。时,河南尹李膺以简重自居,不妄接士宾客,敕外自非当世名人及与通家,皆不得白。”李膺接待人的规格很高,不是当代名士或通家,一概不接待。10岁的孔融是孔子的后代,孔子曾经拜访过老聃,也拜老聃为老师,于是他就说:“我是李君通家子弟。”李膺问:“高明祖父尝与仆有恩旧乎?”他就说:“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他说我们祖上都是很好的关系,几百年前就有很深的交往了,所以“众坐莫不叹息”。太中大夫陈炜来了,人们告诉他这件事。陈炜说:“夫人小而聪了,大未必奇。”结果孔融应声回答说:“观君所言,将不早惠乎?”我们纵观他一生,一定是在好名上做尽了文章,所以好名不好。 第三,好谏诤而混淆视听。这是读书读得很多而又好名的人常常容易犯的错误。《孔融传》有“马日磾之谏”、“复肉刑之谏”、“制禁酒之谏”等。马日磾死后,朝廷准备追封他,孔融说了很多理由,如何如何不能封。当时想把肉刑恢复起来,肉刑就是砍手、砍脚等,乱世用重典,恢复肉刑,可能有合理的地方,于是孔融又有一番建议反对恢复肉刑,言之凿凿,议论凯切,滴水不漏。另有一事,尤其有趣。当时,年年战乱,粮食欠收,曹操的粮食也困难,因酿酒要耗费大量粮食,曹操因此下禁酒令,孔融却写了一篇讨伐的文章,说禁酒不好,喝酒有多少多少好处,历数历朝历代喝酒者如何建立丰功伟业等,简直是千古笑谈。 第四,好战争而志大才疏。孔融平生三战,从史料推算,他所辖大概有十几万人,结果在三次战争中都打完了。《后汉书》的作者范晔这样评价他:“融负有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在郡六年,刘备表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为袁谭所攻,自春至夏,战士所余才数百人,流矢雨集,戈矛内接。融隐几读书,谈笑自若。城夜陷,乃奔东山,妻、子为谭所虏。”彻底的被打败了,他还“隐几读书,谈笑自若”。 谦虚、谦让是好事,但我们要控制一下自己的机巧之心、好名之心,尤其是执政的人,当你的好政绩之心上来的时候,要考虑环境,考虑百姓长远的福祉,这个时候好名之心就会得到遏制,好名又伴随机巧是很危险的。这就是我今天为什么讲曹操杀杨修、孔融,孔子杀少正卯,都是因为他们搅乱人心,过分好名,似是而非,混淆视听,所以该杀。
(来源: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