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专家解读:新的改革红利来源于何处
2013年06月19日08:29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改革道路走向何方

一是所有制结构调整优化。一方面,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要继续毫不动摇地巩固发展公有制经济。同时加快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国有资本的监管,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另一方面,要在更宽领域、更大范围,毫不动摇地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断提高非公有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继续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积极营造各种所有制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二是资源配置结构调整优化。加快构建“小政府、大市场”的资源配置结构。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规范宏观调控手段,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管理和干预,真正实现政府向市场、社会和企业充分放权的目标。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三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从单纯追求规模扩张向创新驱动的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建立完善的专利技术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支持基础科研,为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营造平等的技术创新空间。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关键着力点,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合成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构建现代新型工业体系。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深化骨干企业、重点行业的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四是区域结构调整优化。引导各类主体向中西部地区加大投资力度,避免东部地区重复建设、产业雷同、产能过剩。规范地区之间的竞争秩序,减少或禁止导致不公平竞争的政府补贴行为。发挥区域之间的功能互补性和发展异质性,制定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加强地区专业分工合作,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机制。建立健全城乡与区域间要素合理流动的协调机制,消除市场壁垒,实现商品、资源、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在区域之间的优化配置,形成一批新的增长极和“经济联合体”。加快推动跨省区经济区(圈)内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同步建设、衔接协调,提升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水平,形成分工合作、功能互补的基础设施体系。

五是城乡结构调整优化。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激发“三农”领域扩大内需和发展经济的潜力。以还权赋能为目标深化改革城乡土地产权及管理制度,以财产权利保护为基础全面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抵押担保和组织创新为重点进一步改革农村金融体制,以公共服务体系并轨为指向持续优化城乡公共资源配置。

六是增长动力结构调整优化。促进增长动力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构建以科技、管理创新和消费拉动为主的新的动力结构格局。促进以规模扩张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导的增长方式向更多依靠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增长方式转变,通过提升第二、三产业的科技含量来提高产业竞争力和附加值。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支持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创新环境,建立以高端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为主要对象的人力资本管理机制。促进消费需求的持续释放和不断升级,加快人口梯度转移和城镇化。

七是投资结构调整优化。促进以政府、国企投资为主导的投资结构向更加注重民间资本、外资、台资、港资的投资结构转变,激发非公有制经济对投资的拉动潜力。破除垄断性行业对民间投资的束缚,鼓励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平等竞争。促进政府和社会投资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倾斜和转移,充分发挥这两类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率滞后和生产要素成本较低的后发优势。加快产业梯度转移进程,加大政府投资对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倾斜力度。

(责编:万鹏、朱书缘)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