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李德顺:“和而不同”的应然与实然
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
2013年06月19日11:08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和而不同”代表了一种多元统一的美好愿望和高超境界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现代意义上,它的深刻意义并非在于划分君子和小人之类的社会等级,当然它也不是对某种未曾有过的现实的描述。它实际是指出,面对多元文化的环境,人们可以有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境界:一种是自觉把握“和同之辩”,善于保持“和而不同”的立场和态度;另一种是“同而不和”,即和同不辩,或者以“同”代“和”,追求单一,要求众口一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或者因“不同”而“不和”,将不同者一律视为仇寇,必欲灭之而后快。孔子认为前者是一种明智的、高尚的(君子)境界,后者是一种低下的、愚蠢的(小人)境界。两种境界泾渭分明,祸福可鉴。

“和而不同”的逻辑,是以承认并尊重多元主体为前提,以寻求主体间合理有效的公共秩序为目标,主张一种自觉的价值立场和取向。它强调:尽管主体本身是多元的,各有自己的权益和追求,但在具有公共普遍性的价值领域和价值问题上,正确的立场和态度,是力求彼此之间保持一种建设性的协调关系,以追求和谐统一的效果,而不是加剧分裂和对抗,这即是“和”的本意;而“不同”的本意,则重在保持每个主体的独立与个性,做到多元主体之间各得其所、平等互利,而不是导致相互抵消的“零和博弈”或“赢者通吃”的霸主专制。总之,“和而不同”就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多元主体之间达到一种自由与秩序的整体和谐,如同多种乐器合作演奏出美妙的交响乐,千姿百态、争奇斗艳的花朵共同构成美丽的春天一样。所以说,“和而不同”主要代表了一种多元统一的美好愿望和高超境界。

可以说,孔子所向往的“和而不同”的思维和境界,是对“厚德载物”伟大胸怀的完美阐释和精确体现。在几千年的历史实践中,它对于形成中华民族和中华传统文化“海纳百川”、“大象无形”的面貌,曾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它是我国古人在价值观上所提供的一个伟大的智慧和情操,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有世界意义的贡献。这一意义,无论怎样估价也不会过高。特别是在世事纷争、各不相让、悲剧不断的当今世界上,这种愿望和它所蕴涵的智慧,无论对于灾难性的国际纠纷来说,还是对于实现“中国梦”、构建我国的和谐社会来说,都是一个极其重要而有效的宝贵资源。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有必要开发这一思想资源,把“和而不同”确立为国内外一项共同的原则,自觉地加以宣传倡导,身体力行,使之成为造福于人类的精神动力。

(责编:万鹏、赵晶)

相关专题
· 李德顺专栏
· 《人民论坛》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