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李德顺:“和而不同”的应然与实然
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
2013年06月19日11:08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和而不同”的实践需要价值智慧

在热情倡导的同时,也必须保持头脑清醒。因为实践“和而不同”所需要的,不仅是一种价值信念和勇气,同时还是一种价值智慧。而保持这样的勇气和智慧,也是有条件的。

我们不要忘记一个基本事实:自然界从来是“和而不同”的,人类历史的进步也从来得益于“和而不同”。但这些总是客观的自发现象。而就人们的主观表现来说,无论在古人那里,还是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由于相应的主体和条件尚不具备,在大多数情况下,“和而不同”并未成为真正的共识和原则,在任何国家也都尚未成为制度化的现实,所以它从来未被充分地理解和实行过。甚至可以说,迄今为止的世界还是一个由“同而不和”来主导的世界,或者说,还是一个人们不得不凡事须“先小人后君子”的世界。因之,“和而不同”在今天只是一种愿景而非一幅图景,是一句口号而非一套规范,是一篇文章而非一种文化。总而言之,这仍是一个“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应然”境界,我们还不可以把它当作是一处“古已有之”田园故土,以为只需要重新启用,就可以“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地引导人们“回归故里”。而这正是我们所处的“实然”的现实。如果忘记了这一点,我们就会过分专注于话语的发掘,用愿望代替了现实。

我们也不要忘记实践的特点:将梦想变成现实,必然要经历一个艰难曲折、甚至代价惨重的过程。一般说来,人类从“实然”走向“应然”的途径,从来都是要依靠在“实然”中造就“应然”的基础和条件,使“应然”的目标成为一种不可回避、不可逆转的“必需”和“必然”,然后才能得以实现。也就是说,要创造“和而不同”所代表的美好境界,不是只要把它宣布为一个目标、原则,并规定出它的具体指标就行了。而是要从现实中揭示出:人们为何必须走向“和而不同”,而不是继续“同而不和”?在人类现有的需要、能力和活动方式、行为习惯等条件中,哪些是有利于实现美好理想的因素,我们通过培育、发展、壮大这些因素,就能使美好理想成为现实的“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哪些是反向的因素,我们只有通过努力扭转、削弱乃至消除这些因素,才能使“和而不同”真正扎根,开花结果?当然,仅仅知道了这些,也还仅仅是一个开端;真正的艰难曲折,在于实践中的巨大付出和难以预料的风险之中。如果忘记了这一点,我们就会过分热衷于简单化的直线运动,把历史的曲线误当作是人生的迷宫,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失去自信。

(责编:万鹏、赵晶)

相关专题
· 李德顺专栏
· 《人民论坛》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