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李德顺:“和而不同”的应然与实然
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
2013年06月19日11:08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我们还不要忘记一种主体的责任:对“和而不同”的倡导和实践本身,也要体现“和而不同”的精神,才是心口如一、言行一致,才能行之有效。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也许还要经历一番思维习惯的自我改变、自我超越。这种改变,远比表达一个愿望要复杂和艰难得多。例如,在近年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中,很多人就仍不懂得,所谓“普世价值”正是一种“和而不同”的普遍价值,却仍以“同而不和”的习惯去理解,进而形成了两个彼此对立的极端:一端“以同代和”,以为认同普世价值就是接受西方或美国的价值观,就是要无条件地采取与之相应的整套形式;另一端则“因不同而不和”,以为既然要保持主体的独立和个性,就必须拒绝普世价值。不难想象,这两种极端态度的后果必定殊途同归,使我们陷入某种迷信或强迫的心理,事实上无视或放弃中华民族对于普世价值的权利与责任。这种心理显然是极其有害的。问题在于,讨论“普世价值”这样一个特定价值的问题时,如果不以“普世”的、即全人类“和而不同”的立场和视角来回答问题,而是各自仍执迷于狭隘的一己立场,那么讨论就失去了应有的公共性,“普世价值”也就沦为一个仅仅充当战场而不是交流合作平台的话题,争论也就会停留于盲目的意气之争,不可能产生合理、积极、富有建设性的结果。事实表明,在基础理论和思想方法层面透彻地理解贯彻“和而不同”,仍是一个有待完成的转变过程。如果忘记了这一点,我们就不能走出和同不分的历史困境,重新陷入关于“和”的种种独断意见之间的纷争,无法为积累实现“和而不同”的经验开辟出真正的空间。

最后不要忘记的是:对我们来说,“和而不同”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和结果,毋宁说它更是一种自我发展的方式和规范。为了实现民族复兴和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我们可以用“和而不同”的精神去理解和面对当今时代的多元文化,用“和而不同”的情怀和智慧去解决面对的重大纠纷,从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文化的博大胸怀、无穷魅力。

(责编:万鹏、赵晶)

相关专题
· 李德顺专栏
· 《人民论坛》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