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力戒被污名化
长期以来,我国舆论界对基层干部的宣传与评价陷入两极化:一种是刻意找“高大全”的“典型”,进行美化宣传,不少时候即使所找“典型”一点也不典型,一点也不能感动社会,也要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这样的宣传不仅不会取得正面效果,听多了反而还令人讨厌。另一种是专挑基层政府的弊端和基层干部中的败类进行铺陈、渲染,完全漠视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们的正面作用,把基层政府说成“掠夺性政府”,把基层干部说成“打麻将三更天不睡,喝老酒三五瓶不醉,干工作三五天不累”的“三五”干部,以及“早上是相公,中午是关公,晚上是济公”的“三公”干部等,对基层干部确实存有一定的“污名化”倾向。
以上两种态度都不符合新闻真实性原则。新闻的真实性不仅体现在新闻材料本身的真实,还应体现在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真实。一味说好,通过所谓典型,把基层干部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大全”,和专门说坏、拿极端事例说事,将基层干部彻底“妖魔化”。即使典型和极端事例本身再真实也不意味新闻的真实。
针对目前社会舆论对基层干部的“污名化”倾向,确实应该“寻找最美基层干部”,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正面宣传,使更多的人了解基层干部真实的工作环境、工作态度及内心世界,体谅他们夹在上级“一票否决”与底层“怨声载道”之间“两头受气”的苦衷,以及“用最弱的肩膀扛最大的责任”的无奈,保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与艰苦奋斗精神,帮助社会各界消除对他们的误解和偏见。
只是,“最美”的往往也是“最难找”的,新闻工作者必须下足功夫,找到确实能撼动人心的“真最美”而非“伪最美”。同时,在宣传“最美”的过程中,还要坚持两分法,避免绝对化、模式化、脸谱化。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宣传效果,为社会进步积攒“正能量”。
(作者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