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才能取得好的治理效果
“止谤莫若自修”,重塑基层干部形象,需要加强基层干部队伍自身建设,提高其素质和能力。
第一,提高基层干部的政治及物质待遇,以吸引优秀人才投身基层治理的第一线。“郡县治,则天下治”,再好的政策也得靠基层干部去落实,没有优秀的基层干部,就不可能有好的治理效果。长期以来,我国基层干部职级偏低,一个乡镇党委书记的工作压力、难度及复杂性怕比一个中央、省、市、县政府主任科员要大得多,可是他们却处在同一职位序列——科级,而且一个从乡镇开始入职的公务员,按部就班地升到乡镇党委书记常要十几年之久。由于待遇与职级相对应,政治待遇低即意味物质待遇低,以致优秀人才多不愿到基层工作。建议提高基层公务员政治及物质待遇,不妨将县级政权升为副厅级政权,乡镇、街道升为处级,以吸引优秀人才投身基层。优秀人才不愿到基层任职,基层就难有好的治理效果;没有好的治理效果,干部形象当然难以提升。
第二,牢固树立为民“做事”信念。国人一向重名分,一向有官本位情节。不少官员把“做官”而非“做事”作为人生目标;很多民众以官位的高低来衡量官员们社会地位、人生价值的高低,一个人一旦在基层“小吏”的位子待久了,可能会自觉没面子,别人也会觉得他没本事。在如此内外压力下,他们当然不愿长期待在基层,当然要热衷形式主义与政绩工程,甚至尔虞我诈,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衡量官员人生价值的高低其实不应在官位,而在为民做实事。如果一个人当了大官而未为民做事,那才是真正的耻辱!
第三,基层干部要努力“接地气”。所谓“接地气”,就是指基层干部除了应有普通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外,还应具备做基层工作所特有的素质和能力。基层工作可能要风餐露宿,需要不怕吃苦耐劳;基层工作面对的多是社会的底层,需要更多的爱心;基层工作常要面对不能开除、不能“一票否决”、没工资克扣、无职称可评的农民或市民,需要更多的耐心;基层工作可能会遇到“有吃有穿不求你,不批不斗不怕你,有了问题要找你,解决不了臭骂你,你来硬的要告你”的民众,更要讲究工作方式、方法。总之,基层干部是“接地气”的岗位,只有具备各种“接地气”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取得好的治理效果,进而取信于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