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就业歧视首先要做到教育公平
中国青年报:您为什么在说到就业问题时一直强调“公平”?
张翼:众所周知,985、211高校的学生就业相对容易一些,三类院校、大专生的就业难度最大。劳动力市场上,不仅对重点大学的偏好比较明显,性别、政治面貌甚至年龄都成为歧视依据。
在目前的发展阶段,我国绝大多数白领工作岗位,主要由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创造。但这些大城市,本该被弱化的户籍再分配功能却不断被强化,甚至再次祭起户籍管理的法宝,作为“控制人口数量增长”的利器。一些企业去年还能拿到户籍指标,今年就拿不到了,就难以和大学生在原有的条件下签约。
由此可见,地方城市政府还没有落实好中央政府的指示。中央很积极地鼓励大学生就业、创业,如出台教育振兴计划,促进就业公平。但地方政府在制度配置上还满足不了企业和学生的需求,甚至无法让大学生在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上自由流动,这是应该提出批评的地方。
说到“公平”,中国梦其实可以被解读为,公平接受教育的梦和公平参与就业的梦。
中国青年报:为什么这么说?
张翼:将教育置于就业之前,因为就业公平的基础是教育公平。教育不公平,就业就很难做到公平。现在我国教育的最大不公,在于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这使不同阶层的子弟进入到了不同品质的学校去接受教育,从而影响了教育获得过程的公平性。由此也影响到子女面临的就业起点安排,形成初次求职市场的不平等。
在这种情况下,就业歧视在短时间内很难靠下发文件来打破。但我们可以首先做到九年义务教育资源的公平化,再促进高中阶段教育的相对公平化。让不同阶层的人在小学、初中、高中里拼的是智力,而不是家庭背景,把梦想的实现寄希望于自身的努力。即使他碰到困难,也会归因于自身而不是社会关系。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人生梦想是寄希望于通过教育和职业而实现的。要使社会个体实现他的中国梦,就要从制度设计、国家规范和社会环境上,把社会流动的渠道打开。每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所受教育公平谋职、就职,以此共享人生精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也共享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记者 孙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