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中国经济有长达70年超常增长期
陈昕
2013年06月01日14:01   来源:解放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中国理论还需立足本土

《超常增长》是一本直面中国当下经济制度运行机制的探索性著作。我们期待,更多中国的经济学者能够跳出西方经济学的框框和范式,在自主建构基于中国经验的理论体系、解释中国发展和中国道路方面取得更多的成就。

这些年,学术界争论比较多的一个话题是,如何看待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由于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我们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全能政府导致的经济效率低下、官僚主义盛行使国民经济产生了严重问题,甚至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由此我们走向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变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行简政放权,努力转变政府的职能和行为。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当然,政府职能的转变仍在改革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加以深化和推进。但是,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否如西方主流经济学所言,仅仅限于保护产权、解决市场的外部性问题、提供公共品和维护法制环境呢?本书的结论则不尽相同。作者认为,政府对市场经济活动的积极引导和推动,是中国经济最近30多年超常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的地方政府与许多市场经济国家中的地方政府不同,具有双重属性,它们不但是“政府”,还是内生于经济系统的经济主体,具体体现于:分税制使地方政府成为本地区经济剩余的分享者,因而产生了推动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争,竞争产生了进步的压力;中央政府给予地方政府比较广泛的政策制定与执行自主权,加之国有资产、土地升值、地方融资平台等使地方政府拥有操作经济发展的资源;地方政府在管理地方经济的过程中,提高了管理与调控地方经济的能力。在分析地方政府追求发展的动力时,作者指出,1994年以后实行的分税制,在制度层面比较稳定地建立了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分享税收的运作方式,使地方政府有了比较稳定和清晰的预期,产生了来自体制内强大而持久的追求增长的动力。作者援引张五常教授的观点提醒我们注意,中国地方政府收入中有一部分不是 “税”而是“租”,不仅很好地解释了地方政府分享辖区内企业收益权的合理性及由此产生的动力,而且对于我们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地方政府的双重属性具有重要意义。

《超常增长》不仅对中国经济的超常增长作出了理论上的贡献,提出了三维市场体制、竞争性地方政府、超常投资力、超常购买力等重要的理论概念并加以论证,还对中国经济未来的改革发展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例如,为了寻找未来36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内生的、有效的、足以替代通过美联储实现的超常购买力,作者提出,设立综合性的、高达数百万亿元的国家发展战略性投资基金,实施对生态资产与战略性资源的长期投资,为常规市场运行注入超常购买力,建设并运营最终形成的国家发展战略性基础资产。又如,在论述中国未来的经济体制改革时,作者也不仅是对三维市场体制的四大支柱、比较优势、存在的问题等作出分析,还对三维市场体制下一步的组织变革与流程再造提出了建议,包括国家基本体制的改革、政府组织优化和部门整合、建立与改善复合型国家理财体系、政府业务模式的流程再造、政府部门的人事改革等。

作为一本直面中国当下经济制度运行机制的探索性著作,《超常增长》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如对中国货币金融领域的变化与运行基本没有涉及,也未就政府资产负债管理的体制建设进行探讨;虽然提出了分析腐败问题的独特视角,但对如何治理腐败未能深入探讨;对于像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及两者之间的合理融合这些下一步改革的重大问题,还有待作出更加完整的理论分析,等等。但这些不足,正是中国经济学未来可进一步研究与发展的理论空间。

我们期待,更多中国的经济学者能够跳出西方经济学的框框和范式,在自主建构基于中国经验的理论体系、解释中国发展和中国道路方面取得更多的成就,使中国经济学能真正立足于世界学术之林。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