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出台,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启动,国务院组成部门减少至25个。
简政放权,是此次大部制改革的关键词。十八大报告也提出,要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让改革从上至下推行下去,降低行政成本的同时提高行政效率,从此次大部制改革来看,这些问题如何能够得到解决?《新京报》专访了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学部副主任马庆钰教授。
【关键词:职能转变】 大部制改革 政府正在让渡空间
新京报:此次大部制改革方案出台,和您最初的设想一致吗?
马庆钰:从目前的方案来看,已经撤并的几个部门是意料之中的,应该说也是矛盾比较多,舆论关注和人们生活直接相关的,如食品安全、铁道部、海洋局,都是焦点性问题,因此重点先从这几个部门开始,很有必要。
整体来说,我对此次改革是持肯定态度的,比较实在,针对性很强,改革的动作也越来越求真务实。
不过还有一部分,可以在下一轮改革时考虑,像农业部和水利部可以合并。文化目前是半整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和科技部,民政和社会保障,宗教、侨务、民族都有整合的空间。
新京报:这次大部制改革您觉得突出的地方在哪里?
马庆钰:这次改革在调整部门机构的同时,将转变政府职能放到了极为突出的位置。这是此次改革最主要的亮点之一。比如“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这四个分开说得很早,但这次采取的相关改革举措表现得更加沉稳、具体和具有操作性。说明改革领导者对“机构之表”和“职能之里”关系的认识越来越到位。
比如在“政企关系”调整方面,这次改革是通过减少审批、减少许可、简化登记、减少收费等管理行为,来向市场和企业让渡自主空间;比如在“政社关系”调整方面,这一次的动作是通过采取一次性登记、减少对社会组织的双重管理、促使权力与社会组织脱钩等措施,向社会让渡自主空间;再比如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职权划分上,也有实质举措,主要是通过下放投资审批权限、下放经营审批权限、下放转移支付支配权限等,向地方政府让渡自主空间。
这说明,政府集权式和“大一统”观念在发生变化。政府通过调整职责边界和减少干预,把自主权让给市场企业、让给社会组织、让给地方政府,这里面隐含着很重要的意义,这就是体现出公共管理的意味。虽然方案中没有明说,但是政府已经开始想到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引导各方面来参与公共事务,让各路人马与政府形成一种合作格局,里面的确蕴含着公共管理理念和追求。
我一直认为,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社会心态会发生微妙变化。物质匮乏时代人们要求温饱,在摆脱社会匮乏进入物质丰富阶段后,社会成员就会要求参与权。制度调整就要跟上,制度调整的方向是为社会成员提供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这也是化解社会矛盾和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出路。
如果政府对此变化视而不见,仍然固守传统观念,像千手观音一样,事必躬亲和垄断管理,那肯定是不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