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大部门制建设既要整合相近或带有关联性职能的机构到同一个部门,更要通过结构和机制创新,实现决策、执行、监督既相对分离又相互协调,以提高管理与服务效率。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大部制改革重新纳入议程,有媒体报道,今年两会上铁道部能否并入大交通部,将会有所分晓。
实际上,从2008年开始,机构改革已经朝着大部制的方向展开,原先的公路、水陆、民航和邮政系统整合为新交通运输部,人事部和社会保障部合并成立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此外新组建了国家环境保护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卫生管理部。
一年后,省级以下的地方政府也相继启动大部制改革,以广东顺德为代表,按照大部制精神建立起一套完备的政府职能系统。
但改革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必然遭遇利益的博弈,从铁道部迟迟未并入交通部,即可窥豹一斑。小政府、大社会的政治理念是否能在中国实现?大部制精神的实质是什么?如何突破种种阻碍?近日,《上海国资》就这些问题专访了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学部副主任马庆钰教授。
改革再出发
《上海国资》:大部门制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马庆钰:大部制改革的核心是促进政府职能转变,通过精简机构来优化政府的组织结构,实现管理与服务机制创新,创造条件将我国带有传统色彩的行政管理,一步步建成更具有现代化特征的公共行政,这些特征主要是获得公共授权,行使公共权力,提供公共服务,满足公共需求,承担公共责任,接受公共监督。这与传统的行政管理是不一样的。大部门制所要求的结构再造与工作机制创新,将促使政府管理与服务变得更加合理有效。此外,大部门制还将对编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起到带动作用,并有利于提高政府效能和减轻财政支出的压力。从这些相关性看,大部门制改革的确可以说是多方面改革的交集点。
《上海国资》:您理想当中的大部制是什么样子?
马庆钰:大部门制是指整合相同或带有关联性职能的行政机构到同一个部门,通过流程再造和机制创新,实现决策、执行、监督既相对分离又相互协调,以提高管理与服务效率的一种结构模式。合并同类项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实质上还有一个相应的机制创新过程。在机构内部要实现决策、执行和监督的相对分开,尤其是决策与执行,二者要有清晰的边界,其中决策部门要少,而执行机构和一线的公共服务人员数量要多,才能突显政府的公共服务特性。执行机构围绕着决策机构运转,决策机构则通过合约化管理方式,将执行和服务性的工作交给执行机构去完成。
《上海国资》:您对2008年开始的大部制改革是什么评价?
马庆钰: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确的。这五年当中,改革的声势做出来了,从中央到地方也有了一些动作,但最终结果并不尽如人意。除了广东顺德的改革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大部制改革的一枝独秀和具有一定改革意义外,多数政府的改革基本是雷声大雨点小。
一是官样文章比较多,实际行动比较少,真正按照大部门制所要求的职能部门整合和决策与执行相对分离的机制再造走下来的不多;
二是即使是进行了大部门制整合的地方,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表面上看各级政府组成部门都减少到了30个左右,但是加上同级别的其他各类职能部门和政事不分的部门,机构数量仍然多得惊人。比如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办事机构和直属事业单位现在超过60个,各省及其以下一直到县市级地方政府的各类机构数目多数都在50个以上,有的省和地市级政府机构多达80个左右;
三是大部门制改革一直盯着政府系统,却较少涉及党委口的部门。比如从中央到地方县级党的委员会,都有为数不少和政府职能带有重合性的机构,少的10个左右,多的20个左右;
四是有些地方设置的政府仍然有明显的全能政府特征,机构设置要么脱离现实要么事无巨细。比如有些地方政府所属的劳教局、行业管理局、金融办、煤炭办、无线电管理办、畜牧兽医局、供销社、史志办、人防办、密码局、侨办、老龄办、粮食局、沙石办、旅游局、武装部等,基本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需要大幅度并和甚至直接取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