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马庆钰:大部制,下一步怎么走?
2013年05月30日10:33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顺德经验

《决策》:地方上众多尝试都走走停停甚至走了回头路,顺德凭什么能坚持下来?

马庆钰:广东顺德可以说是一枝独秀。顺德的改革总体上来讲是符合大部门制改革基本要求并结合了现实。而在其它地方,基本上都是一些表层动作和做了一些皮毛功夫。

大部门制并不仅仅是合并同类项。它是一种新的职能的划分,以及基于部门整合的工作机制创新,这个工作机制非常重要。而失败的例子恰恰是在这个工作机制创新上没有做到位,这是关键所在,也是缺憾与不足,给下一步改革推进留下了空间。

这首先需要改革者要正确理解什么是大部门制。“大部门制”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整合相同的或有关联性职能的机构到同一个部门,通过流程再造和机制创新,实现决策、执行、监督既相对分离又相互协调以提高管理服务效率的结构模式。这就是说, “大部门制”首先是新的职能模式或结构模式。其中第一点要求就是整合,即合并同类项,相同的或带关联性的职能整合到一个部门,但更重要的是第二点要求——流程再造与机制创新,这恰恰是第一轮大部制改革中所缺失的,而顺德在一定程度上比其它地方在这方面往前走得更远一点。

总结起来,顺德有几点是值得学习的。第一,党政机构得到强力的整合瘦身。对党政机构重新设计,动“大手术”,区党政机构从41个减为16个;第二,决策、执行、监督“职能三分”得到实现:将决策权交予党政班子和局领导等政务委员以及决策咨询局,这是决策权的集中化;将执行权交予局级部门下属的部门和各类执行机构以及乡镇政府,这是执行权的专门化;将监督权交予政务监督委员会,相对于其他行政部门而言,这是监督权的独立化。同时,强调行政体制包括人大监督和社会监督。这被总结为“决策集中化、执行专门化、监督独立化”;第三,党政系统同职责部门真正走向了机构合并,合署共管,主要体现在新组建的“政务监察和审计局”、“社会工作部”等机构的创设上面。顺德由此转变了政府职能,理顺了权责关系,提高了行政效率。

《决策》:顺德如何能够做到这几点?

马庆钰:顺德经验是一个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改革得到了地方领导的强力支持,特别得到了省委主要领导的支持,有条件进行突破性尝试,避免了“下改上不改”和“政改党不改”的困扰。

其次,拥有外部专家学者的智囊支持。改革需要多方面的信息比较以及调查研究,其中来自许耀桐教授领导的国家行政学院“顺德大部门制改革研究”项目组所作的研究、提供的咨询,为顺德形成最终方案做了重要铺垫。

第三,当地时任改革领导者采取了正确的实施策略,这可以总结为三句话,叫做:大范围调研,小范围决策;长时间设计,快节奏执行;注重相关沟通,减少舆论阻力;职务按需调整,福利待遇保障。推进改革的时候的确需要一定策略技术,不然会有很大的阻力。顺德在做方案的时候没有对外公开,在信息隔离的状态下进行,同时在待遇和福利政策上采取了保护性措施。一旦形成方案便迅速执行,三天之内调整到位,即便有这样那样的不满意,迅速到位之后反应也就迟了。

最后,还得益于当地长期走在改革前沿,形成了大众以及广大政府官员的对改革的某种情结,或者说是社会对改革都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官员队伍本身已形成改革共识,具备良好的改革基础。

《决策》:上下承接过程中,地方政府需要从哪些方面着力?

周天勇:像顺德这样为什么能够进行改革,是因为它已经发现现行机构运行对经济发展掣肘很大,不克服这些问题,下一步经济发展就比较麻烦。地方改与不改,怎么改,还在于主政领导的魄力,主政领导有没有勇气去改。

大部制的改革动力应在顶层,从上往下改,顶层设计顶层推动,顶层动力不足,下面无法推动,甚至下面改革,上面还可能找你麻烦。有的改革可以从下往上,先试点再推广,而机构改革只能自上往下,从下往上不仅困难更大往往失败。上下改革理不顺,办事效率反而更低。

现代国家的政府大量是服务,不是管理。大部制改革实际上是因为政府管的太多,不是服务太多。地方政府要转变观念,由管制转向服务。

(责编:万鹏、赵晶)

相关专题
· 马庆钰专栏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