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

想把生命的质量再提高一点,就必须学习——专访经济学家宋养琰

人民网 万鹏

2013年05月13日10:19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生命的长短用时间来计算 生命的价值应用贡献来衡量

记者:宋老师,您今年已经87岁高龄了,和您交流之后,我却觉得您内心依旧充满青春的力量。对于生命的话题,很多文人学者都有不同的体悟,您是如何来看待生命的话题?

宋养琰:我记得作家萧伯纳曾说过,人到老年最大的悲剧是万念俱灰,一切只好听从命运的安排。其实,在我看来,老并不是人生的终点,而只是人生的一个驿站,这个驿站距离终点还有一段或长或短的路要走,还有一些事要做和能做。人活于世,不能永远处于进攻状态,如抢滩登陆,攻城略地,但也不能因为进入老年,就丢盔卸甲,一泻千里。人是一种极具进取的动物,任何时候都必须活在一种希望和理想之中,希望和理想有大有小,有长有短,在尚有希望和理想的日子里,酸甜苦辣都应承受,而且也能承受。至于希望和理想最终能否实现,实现多少,那就要看自己的努力程度和生命的造化了。

我已经是87岁的老人了,但人老心不老,总想在有生之年多做些事。我曾讲过,人生在世,做人要有两颗“心”:一是“事业心”;二是“良心”。前者是目标和动力,后者是本分,二者相辅相成。从结果上看,事业是一种载体,其中,浓缩了人的才干、做人的规范(伦理和道德)及其理想和抱负。所以应把事业放在第一位。这里我讲的“事业”,对我来讲,并非一定要做那些轰轰烈烈广为人知的大事,而是争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人民多做一些有益的事,事不论大小,都叫做事业。当然,也不要过多地计较社会承认或不承认,承认也好,不承认也罢,甚至反对也可以,只要自己执着地去做,争取多做出一些成效来,而且问心无愧足矣。至于说到“良心”,起码包括人的善心、仁心、义心、孝心,还有识别是与非、好与歹、善与恶之心。我体会生命的长短是用时间来计算的,生命的价值是用贡献来衡量的。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活得多久。”

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云:“无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这样的思想很值得我们效仿、珍惜,其中涵盖着的闲适恬淡、悠然自得的境界,是老人所必须的。英国大文豪蒙田在其名著《随笔》里说:上了岁数后,渐渐摆脱了困扰生命的种种欲望和忧患,不再操心财富、荣誉、地位,如释重负,无比轻松!

这些大师的生活、精神、灵魂乃至品行境界,实非我所能及。但他们宛若一涓涓清泉,流过心田,轻抚我曾经有过的伤痛;亦如一盏盏明灯,光耀于心扉,驱散灵魂的阴霾。故我对他们,只能高山仰止,心向往之了。 

宋养琰老师2012年的“业绩”:

宋老师最后谈到,在2012年,他应报刊之约,经过自己努力,在科研上略有点成就,但是大不如往年,写成并发表几篇论文和散文,其中发表在1月29日《经济学家》上的题为《南巡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历史地位》、发表在1月29日《经济学家》上的题为《社会主义的五种模式和三种类型》、发表在1月30日《企业党建》上的《改革开放四个阶段和四大亮点》、发表在2月10日《郑州日报》上的《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在2月12日《福建省社科联社科界》上的《经济学家的使命》、发表在3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报》上的题为《回眸五七干校》、发表在6月17日《经济学家》上的题为《如何看待和利用西方经济学》、发表在8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报》上的题为《钟情于山水之间》、发表在9月3日《企业报》上的题为《家族企业利路在何方》、发表在12月3日《中国企业报》上的题为《老树发新枝》等。

此外,还有几篇文章是2012年写成的,2013年初才见报。如《畅想“改革红利”》,发表在1月21日《理论经纬》上;《解决六大矛盾 ,实现改革红利最大化》,发表在2月2日《《经济学家》上。还有几篇文章在网上发表。如《我是怎样读解资本论的》,《大柳巷:淮河之滨的“桃花源”》。在2012年,他应邀参加了几次全国性的学术理论研讨会,并均在会上做了简短的发言,网上也都有报道,大多见报,好坏自有公论。  

谈到自己的业余爱好时,宋老师说,书法是他的爱好。原有意师从于金陵书法家杨闻政大师,但因功底浅簿,力不从心,成效甚微。学书法的目的,不是要成名成家,主要是为:强身、健脑、排忧、找乐。如今,他为自己立下一条雷打不动的规矩:每天习字50。古人云: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上一页
(责编:万鹏、赵晶)
相关专题
· 宋养琰专栏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