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

想把生命的质量再提高一点,就必须学习——专访经济学家宋养琰

人民网 万鹏

2013年05月13日10:19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书是脆弱的 书中的思想与精神却延续了人类的文明

记者:书本的墨香总能勾起人们阅读的欲望,读书也理应成为每个人,尤其是年轻人每日的习惯。在资讯更新迅速的时代,不少上年纪的学者不太适应网络阅读,您除了阅读传统的书籍,是否偶尔会上网“冲浪”下?在平日的生活中,您对阅读有何特别的感悟呢?

宋养琰:除了读书,我每天不可少的是“读网”(上网阅读)。我走近电脑已经多年,对网有了特殊的感情,越来越离不开它。我似乎养成了一种习惯,不论在任何情况下,特别是在万籁俱寂的夜晚,每当一些思绪(包括愁思)缠绕自己辗转不能入睡时,只要端坐在三尺长的书桌前,万般思绪都会很快平静下来,像老僧入定,把尘世抛出脑外,进入无人境界,信马由缰,专心致志地思考我所想的问题,随即敲打键盘,把零零星星有价值的想法,记录下来,然后加以整理、提炼、综合、拓展、升华和创新,使之尽可能转化为系统的理论;有时再找一个或几个主题,经过加工,便成文章。文章既成,大都可在报刊上公开发表,但也有的只是寄托自己的心思,孤芳自赏。孤芳自赏也是一种乐趣,因为它可以给自己的灵感和灵魂以慰抚或托付,并作为资料保存下来。

近日,读到金克木先生83岁写的《老来乐》。他说60到70,如登高山;70到80,如上青天。我有同感。到了80岁或80以后,心境更亮堂、豁达了,看得更开,想得更透,悟得更远,海阔天空,随心所欲,天文地理,古今中外,什么书都想看,但除我的专业书外,看什么都不认真,如对目前最热门的国内文学作家莫言、王蒙、金庸、贾平凹、二月河、王小克、梁羽生等人的作品,还有一些历史书籍,在不影响自己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下,都想翻翻,不妄加评论,可是边看边忘,边忘边看,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累了,喝口浓茶,提提神,暖暖身,调整一下心态,继续看。在一些非原则问题上,总觉得:“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什么。”对于时势或世事,不管多艰,得(胜)之不喜,失(败)之不悲,得失两由之!花开花落,不必叹息,因为这是自然,何况花落之后还有果实。

我常想,书是人世间最脆弱的东西,狂风可把它卷走,大火可把它吞噬,战争可以把它毁灭,历史上焚书坑儒之事多次发生,但书及其书中思想、精神、真理,却顽强地和永恒地存在着,它穿越时空的长河,延续了人类的文明。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万鹏、赵晶)
相关专题
· 宋养琰专栏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