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治理的成效首先取决于共产党能否彻底摒弃“打天下坐天下”的特权观念、真正按照现代政党的要求实现脱胎换骨改造的勇气和决心
从根本上说,腐败与反腐败反映了一个政权中正反两种力量较量此消彼长的关系
反腐败是当今中国政治的核心议题。但是,反腐败也需要在执政党内甚至整个社会达成基本共识。客观地说,在以往时期,对于腐败问题的性质、原因、结果以及治理途径的认识,存在不同程度的分歧和差异,尚未形成共识。有几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干扰着反腐败工作。比方说,在对腐败定性的问题上,有一种观点认为,既然“发展是硬道理”,改善民生又是第一要务,而腐败在某些情况下又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因此,把反腐败的弦绷得太紧会影响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在腐败成因的问题上,有一种观点认为,腐败是改革开放后腐朽思想侵袭和个人主义价值观念泛滥的结果,因此,腐败治理的重点在于“党性教育”和“文化建设”;在腐败治理的问题上,有人认为,腐败是无法“根治”的,关键要控制到民众允许的程度,反腐败还需要依靠“发展”,而且,任何国家都会有腐败,中国的腐败是发展当中的必然现象,它与现行的制度无关,只要保持反腐压力,保证“苍蝇”、“老虎”一起打,“有一个查一个”就不会出什么大问题。也许正是受上述这些观念的影响,反腐败通常被看成是权宜之计,或者被当作是一种“运动”,在民众反应强烈的时候就紧上一阵,当舆论焦点转移的时候就松上一阵。
反腐败要取得共识,还是要回到基本的理论常识上来。在政治学研究中,权力和权利的关系被视为人类公共秩序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在以国家为单位的公共生活中就表现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问题。扮演统治者角色、掌握公共权力的任何个人和机构,如果其行为得不到有效的限制和制约,就必然滋长特权和腐败,正所谓“绝对的权力意味着绝对的腐败”,这已经被看作是一条基本常识。
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也就是官民关系)是历史上决定国家兴衰、王朝更替、政权演变的关键因素,而腐败一般表现为凭借权力地位而先占先得的特权行为和利用权力贪赃枉法的腐败行为,恰恰是恶化官民关系从而引发民众不满、激化社会矛盾、导致政权更迭的首要原因。因此,治理腐败历来是解决官民矛盾、避免政权衰败的关键所在。
从根本上说,腐败与反腐败反映了一个政权中正反两种力量较量此消彼长的关系。不考虑其他外在条件,一个政权如果能够很好地治理腐败,那么,引发社会革命的官民矛盾就会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其统治的延续也就不会有太大麻烦。相反,如果官员腐败得不到有效控制,官民关系就会恶化,最终引发社会革命和政治清算的风险就不会得到化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