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在中国道路问题上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不仅进一步强化了中国道路的自我认知,回应了种种相关争论,而且也增强了道路的确定性认识,并蕴涵了规范性矫正的政治意图
中国向何处去,是近几年国内外持续关注的重大问题。巨大的中国成就与巨大的中国问题如此高度紧密的结合,迫切需要中国共产党就未来道路、改革路径和政策选择等重大问题作出理论阐释和明确承诺。可能正是基于这一点,对于“中国向何处去”问题的关注,不仅没有随着十八大的闭幕而告一段落,反而随着对“习李新政”的期待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十八大至今短短几个月间,习近平同志在中国道路问题上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不仅进一步强化了中国道路的自我认知,回应了种种相关争论,而且也增强了道路的确定性认识,并蕴涵了规范性矫正的政治意图。
社会主义是中国道路的核心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
核心价值是一个国家及其发展道路的根本理念,构成中国道路讨论的关键议题。尽管党的十八大正面阐发了中国道路的核心价值,但在有的人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是一个含糊不清的概念,中国发展方向仍然缺乏确定性。2013年1月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这是继十八大之后,我们党在关涉中国道路社会属性问题上作出的更为清晰的政治回应,同时,对这一核心价值的强调也蕴涵了规范性矫正的政治意图。
也正是基于对核心价值的这一把握,习近平同志还进一步阐述了新中国两个30年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这就是说,既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关于两个30年的争论,事实上隐含着两种根本对立的未来道路选择。显然,这一鲜明的政治立场进一步明确了既不走老路也不走邪路的坚定决心。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在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同志用了“来之不易”四个字并四次重复使用“走出来的”,感性表达了对中国道路的尊重和敬畏。这与其说是对中国道路探索之艰辛历史的由衷感慨,倒不如说是对中国道路之未来方向的郑重表态,其实是向国内外再次释放出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