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路径 推动预算公开要靠顶层设计
新京报:当前主要是政府部门公开,人大、政协等单位是否也应该公开?
刘剑文:人大、司法机关、政协等也要逐步推进预算公开。因为所有国家机关运转所需要经费是由纳税人提供的。因此,没有理由不对纳税人公开、对社会公开、接受民众监督。
但预算公开本身也是博弈的一个过程,监督力量越大,公开也就会越来越好,社会就越来越稳定。
新京报:博弈过程中,哪些方面的推动比较有效?
刘剑文:最重要的还是顶层设计,一些改革是自上而下才能推动的。
同时还有预算法的修订等。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预算法》(修正案)已经二审了。社会提了30多万条意见,但缺少反馈。
新京报: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预算法”?
刘剑文:(预算法修正案)二审稿公布后,很多人不满意,比如还是沿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计划经济时期所制定的《预算条例》的宗旨。此外,立法机关权限缺失、问责机制缺失等。
新京报:修订应如何把握?
刘剑文:预算法宗旨上必须明确,预算法就是对政府收支行为的控制和规范。在权限设置上,要赋予人大对预算的否定权、修改权和调整权。
同时就是要强化问责机制。当前在《预算法》中对这方面也是比较缺失的。
新京报:如何问责?
刘剑文:比如政府要定期向人大报告预决算的执行情况。介绍情况后,大家还要提问,财政支出是否合理、合法等。
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尚需形成,人大越是加强对政府的监督,越有助于政府做好工作。
新京报:包括浙江温岭、四川白庙等,都出现了公民参与式预算或彻底公开的案例,你觉得这种模式是否可以推广?
刘剑文:白庙公开好几年了,基本还是孤例。我们不要过多指望某个地方试点后,在全国推开。还是要中央高层下决心,从顶层设计上规定。
新京报:香港模式有可借鉴性吗?
刘剑文:香港从预算编制到最后公开,全过程都是有民众参与。我们现在民主化进程比较缓慢,预算推进也比较艰难。
监督政府不是一件坏事情,政府官员需要转变观念,不能畏惧和逃避向公众公布账户。(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蒋彦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