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解析公考:青年学子为什么争着进机关?
刘维涛 姜 洁 胡鹏洋 王浩霖 
2013年04月16日08:1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城”内人:不好言说的压力

2008年,小李经过“厮杀”,顺利成为北京市某局的公务员,捧上了“金饭碗”。但他发现,这“金”的成色与他想象的落差不小。

如今回想起来,来自河南的小李认为,当初之所以放弃外企高薪,转投公务员,主要是两个原因:一个是传统观念,“官本位”的思想在中原腹地仍根深蒂固,考上公务员就意味着“有出息”,成为家族的荣耀;还有一个是稳定,“外企尽管挣得多,但流动性强,看不到未来。”

尽管之前对公务员工资低有所了解,但第一个月发工资,还是让小李有些吃惊。试用期工资只有2000多元钱,大概只相当于他在外企时的零头。即使转正之后,也只能拿到四五千元钱。

网上总有公务员福利有多好的曝帖,每次看到小李都会有些郁闷:“除了年底有8000元绩效,端午节发粽子、中秋发月饼,就没有别的了。”小李听同事说,以前逢年过节还发张1000元的购物卡,自从北京市实行“阳光工资”以后,一律取消了。

对于工作状态,小李也没想到。“一张报纸一杯茶”的公务员生活,原来只是传说。机关里的年轻人承担大量事务性工作,加班已经成为他的工作常态,最让他郁闷的是,加班并不解决问题:“活干完了马上就又来,源源不断。”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加班:领导没走,年轻人也都不太好意思走,“总得表现一下嘛!”

对小李来说,进机关给他带来的最切实的利益,便是一套房子。当然,不是因为公务员的身份,单位已取消福利分房,但因此获得的北京市户口,让他可以认购“两限房”,经过3年的社会大排队,2012年他终于买到东五环外的一套“两限房”。

2007年,在某中直机关工作5年的小郑,以低于市场价2000元的价格,买到了位于北京西南三环的经济适用房。但这个房子并未让小郑感觉有多高兴——他差不多是留京的同学里最后买到房子的,在等待的时间里,房价已节节升高,因此,他买房的价格,比同学当初买的还要贵。

小郑说,机关里的年轻人流传一句话:“10年之内不要参加同学聚会。”如今他已毕业超过10年,已是副处级干部,但仍不愿意参加同学聚会,原因是常常会遭到同学奚落,“腐败”、“安逸”、“爽”,尽管都是以开玩笑的口吻说出,但还是让经常周末加班的小郑情难以堪。

在小郑看来,跟处在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一样,年轻公务员同样是“压力山大”的一群:不仅要面对各种工作考核、面对升职的艰难,还要面对来自社会舆论对这个职业越来越高的要求。

(责编:万鹏、朱书缘)

相关专题
· 汪玉凯专栏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