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城镇化转型中面临的主要障碍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难免引发一些问题。例如,城镇化必然要带来农村土地的减少;大城市人口集聚造成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宅拥挤等。这些被称为“城市病”的问题是几乎所有国家曾经和正在面临的问题,需要不断完善公共政策来逐步化解。而有些问题是违背城镇化客观规律产生的,例如,2009—2011年,中改院课题组先后对墨西哥、巴西等拉美国家城市进行考察的结果显示,过度城市化造成了大量贫民窟现象,致使城市化进程充满“无序”和“混乱”,产生“城市化之痛”。另一些问题则是由于其他问题没有解决,进一步传导到城市的其他系统产生的,例如2.5亿农民工不能实现市民化所产生的“半城镇化”问题。
通过在各省市实地调查、访谈发现,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缘于现行的户籍、土地、基本公共服务、财税、行政、社会管理等体制机制跟不上城镇化发展需求,成为制约城镇化质量提高的瓶颈。
⒈户籍制度改革迟缓阻碍人口真正实现城镇化
“半城镇化”、“伪城镇化”问题的出现,根源在“逆城镇化体制”尚未打破。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但调研中发现,户籍改革遭到不少城市的反对。从2001年户改文件下发到2011年国务院文件《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出台,中央政府提出地级以下市区全部放开户籍制度,但是却迟迟落实不下去。
⒉现行财税体制造成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
地方政府普遍反映,财权上收、事权下放的现行财税体制,让他们一方面要承担巨大的公共支出,另一方面背负巨大的偿债压力,致使土地出让金成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资金来源,由此引发了高房价等一系列问题,制约了城镇化的长期发展。另外,随着土地用途管制增强、征地拆迁安置补偿支出的增加,土地财政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已经出现下降趋势,高度依赖“土地财政”的城镇化模式难以持续。
⒊工业主导的城镇化抑制消费、带来结构性失衡
计划经济时代城镇化基本上围绕投资、工业化推进,这种工业化主导城市化的格局在改革开放后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投资尤其是重化工业投资仍然是决定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在经济实力低下时工业主导城市化进程有其合理之处,但当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时,甚至出现产能过剩时,工业主导下的城镇化对消费的抑制作用就开始显现出来,而且带来越来越严重的结构性失衡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