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关注“改革红利”系列调研报告之二:以人口城镇化释放内需最大潜力
调查人:苗树彬 夏 锋
2013年04月16日10:20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城镇化的历史作用

⒈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

通过考察过去30多年城镇化率年增速与GDP增速变动间的关系发现,两者呈明显线性关系。马晓河等学者研究发现,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按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的人均GDP将增加124.5元,按2010年价格计算每个百分点为人均GDP增长贡献670元。在我国近十年年均10%的经济增长率中,城镇化率贡献了3个百分点。

⒉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城镇化推动了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1978—2011年,伴随城镇化进程,农业就业人员在就业人员总数的比重从70.5%下降为34.8%,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重从23.7%上升到47%。汪泓等学者利用1981年到2009年的就业数据研究得出,就业增长与城镇化水平之间存在着长期的相关均衡关系,城镇化水平每升高1%,城镇就业人口就增长1.267%;马晓河研究得出,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与城镇化呈线性相关关系,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663.84万人。

⒊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镇化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国与国之间的比较来看,东欧国家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城乡人均GDP相差2—3倍;欧美国家城镇化率很高,城乡人均GDP相差1—2倍。宋元梁通过计量分析得出,我国城镇化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向交互响应作用,而且其长期的响应作用更显著、更稳定。

(责编:万鹏、朱书缘)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