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建军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宣传文化领域“四个一批”人才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 我们现在距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越来越近了,这是我们多年奋斗的结果,但这一梦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还要长期地艰苦奋斗。 ■刘建军 现在,大家都在热议中国梦。其实,中国梦就是中国人的理想,它既是大家的共同理想,也是每个人自己的理想。理想或梦想是非常美好的,也正因为如此,人们自然就希望它成为现实。但是,梦想并不因为它的美好就会自然而然地变为现实。在这里,唯一起作用的是行动,是奋斗,是艰苦奋斗。 一个人,有点梦想是容易的,甚至有许多梦想也不难,难的是以实际行动去追求,把梦想变成现实。有的人只是让理想停留在“梦想”的阶段,聊以自慰,并不是真正地去追求。这样的梦想只是镜花水月而已。 追求理想、实现梦想的道路不会平坦,充满着艰难。我们并不否认有格外幸运的人,他们似乎很轻易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甚至顺利得连他自己都觉得吃惊。这种事虽然会有,但肯定不会太多,不会人人都成为这样的幸运儿。因此,在追寻梦想的过程中不能心存侥幸,更不能把梦想成真的希望寄托在幸运之神的突然降临上,最重要的是要发挥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踏踏实实地去奋斗。 以往我们常说要艰苦奋斗,这与那时条件的艰苦有关。那么,在经济飞速发展、生活明显改善的条件下,在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的情况下,还要不要艰苦奋斗、要什么样的艰苦奋斗呢? 其实,艰苦奋斗有两种:一是为求生而艰苦奋斗,二是为追梦而艰苦奋斗。当人处在威胁生命的艰难环境时,为了生存而奋起一搏,这是求生意义上的艰苦奋斗。以前我们的艰苦奋斗,特别是革命时期的艰苦奋斗,就带有这种为求生而奋斗的特点。自然,革命者是有理想的,也是在为追求革命理想而奋斗。但是,毕竟那种艰苦条件不是自己选择的,而且生命时时受到威胁,所以只要不想灭亡,就必须艰苦奋斗。这样的艰苦奋斗是有价值的,它是追求理想的基础。现在,这种艰苦奋斗的模式,在当代中国的条件下面临着改变。 我们现在强调的,是为了实现理想、梦想成真而艰苦奋斗。我们国家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实现基本小康,温饱问题得到解决,此后的主要问题是发展,是为更高的梦想而奋斗。实现中国梦,当然包括了人人饱暖的含义,但又不只是如此,还应包括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全面发展、社会和谐等更高层次的追求。可以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艰苦”的程度降低了,但“奋斗”的目标却提高了。这是一种新的“艰苦奋斗”。 这种小康基础上的艰苦奋斗具有新的特点。比如,我们对是否“艰苦”具有了一定的选择性。小康社会的条件虽然说不上多么富裕,但如果一个人想避免“艰苦”的条件,甚至想追求一些享受,不是完全不可能的,特别是对于一些富裕起来的人,他们追求奢侈享受已经具备了条件。只要看一看我们社会中有些人的那种奢靡风气,就会十分清楚这一点。因此,我们虽然不否认还有许多人需要“被迫”地艰苦奋斗,但是现在更应该明确地提出必须“自觉”地艰苦奋斗了。在追寻梦想的过程中,自觉地做出艰苦奋斗的选择,限制自己对物质享乐的欲望,过更简单而正常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注意力和意志力集中到自己的事业上,集中到追求理想的奋斗上。放弃或限制自己的物质享受可能有些痛苦,但追求理想的过程和实现理想的时刻所得到的快乐,却远远超过单纯的物质享受。 人似乎天性上喜欢享乐,但是沉溺于物质的肉体的享乐,必然会迷失精神的本真。长期过于舒适的生活,也会使人意志消沉。为了恢复和保持生命的活力,保持朝气和锐气,我们有时也需要刻意地寻找和体验一定的“艰苦”,体验艰苦条件下的奋斗。这样的道理,人们越来越明白了。 为了梦想成真,必须艰苦奋斗;为了使更高更多的梦想成真,还要长期地艰苦奋斗。应该说,我们现在距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越来越近了,个人的生活也在不断改善,这是我们多年奋斗的结果。但可以肯定,这一梦想的实现仍然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决不能掉以轻心。而且,即使我们实现了民族复兴的梦想,也不是万事大吉。中国梦不是一时一地的,更不是一次性的,未来的路还长,中国梦还要继续下去,我们的奋斗也必然要继续下去。
(来源:中国教育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