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政策聚焦:一年“金改” 三问温州
一年前的3月28日,国务院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金改”力求解决三大问题:让民间资本阳光化、规范化,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解决民间资本多、投资难,中小企业多、融资难的“两多两难”问题,更好振兴实体经济;打破“玻璃门”、“弹簧门”,促进民间资本投向垄断领域。
“金改”试行近一年后,温州市长却坦言存在“三大落差”。试点,究竟试出了哪些经验教训?前方是坦途还是险滩?
“改革”力度有多大
从煤炭、钢铁到皮鞋、服装都可以抵押贷款
“金改”一年,先看成效。
2013新开年,温州发放了第一笔中小企业集合贷。类似这样在金融创新中获益的企业不少。
这一年的温州,首单中小企业私募债发行;首单企业债券发行;首单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发行;中期票据业务、小贷公司私募债业务相继启动;华峰集团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发行8亿元的企业债,成为温州首发的民营企业债券……
据统计,2012年,温州新增各类信贷规模646.7亿元,新增直接融资规模88.59亿元,新增直接融资占全社会新增融资量的13%,比2011年上升5个百分比。
温州政府搭建各类金融平台,是配合“金改”的另一创新。2012年4月,温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成立,通过吸引融资中介机构入驻,为民间借贷提供服务,并对民间借贷备案管理和监测。中心破解了原来借钱要通过中介机构、担保公司层层加价的问题,在这里,借贷双方直接谈判,少了中间环节,中介机构只收取一定的服务费。
去年7月挂牌的温州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中心,则专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而设。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房产等抵押“硬通货”,手头最多的是原材料和生产出来的产品。在中心,从煤炭、钢铁到皮鞋、服装都可以抵押贷款,中小企业的货物抵押后,还可以随时来拿货用于生产,只要把每次提货的相应货款还掉就行了。这一灵活的抵押方式深受中小企业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