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应——广义货币“涨得快”
我国M2居世界第一引发各方关注,但是不能简单以M2的规模来衡量金融体系向实体经济注入的流动性,而应更多考量社会融资规模的变化
自2008年以来,我国广义货币M2呈现迅猛增长态势,到2013年1月末达99.21万亿元。有人认为,我国M2/GDP在2012年升至188%,比2008年增长24.5%,表明货币严重超发,进而导致通胀。
广义货币(M2)主要包括流通中货币、银行活期存款,以及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等。
我国M2居世界第一的重要原因在于高储蓄率。在目前的99.21万亿元M2中,单位存款和居民储蓄存款超过60万亿元,其他存款和活期存款有30万多亿元,真正流通中的现金只有5万多亿元。
2008年下半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推出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各地纷纷通过地方融资平台向银行大额借贷,这使2009年M2增长率从2008年17.8%升至28.4%。另外,由于多年来实施出口导向产业政策,外贸顺差导致大量外汇存底,基础货币的大量投放也导致M2增长。
M2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社会融资模式。目前在我国,金融体系是银行业主导的间接融资模式,经济体中的流动性主要在银行体系周转,反映在指标上就是M2规模很大。因此,不能简单地以M2的规模来衡量金融体系向实体经济注入的流动性,而应更多考量社会融资规模的变化。
对于“货币超发”这一说法,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由于过去我国所统计的实体经济只涵盖物质部门,不包括服务业,所以随着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及经济快速发展,货币供应量很快就超过当时统计口径的“实体经济”的需要,表现为超经济发行,即所谓“货币超发”。但实际上,货币供应不仅是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还需满足服务业及金融市场的需要。
有关专家认为,从今年M2预期增长目标拟定为13%来看,货币政策还存在一定的预调微调空间,不排除央行在上半年物价涨幅不高时小幅降息的可能,或是通过进一步扩大贷款利率下浮幅度的方式来推动企业融资成本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