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放大道德资源“正能量”——辽宁省开展“万名模范进校园”推动学雷锋常态化调查
2013年02月26日09:39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几点启示

  现在的青少年究竟有着怎样的道德判断?“万名模范进校园”活动在辽宁大中小学的广泛蓬勃开展给出了有力的答案:大家欢迎道德正能量,仰慕崇高,社会道德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不是“垮掉的一代”、“叛逆的一代”,而是充满激情与梦想的一代。他们在思索中成长,在感动中领悟。道德的力量将鼓舞着他们胸怀理想、脚踏实地去拥抱美丽的“中国梦”。

  如何放大道德资源的正能量?“万名模范进校园”活动的实践与探索,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和启示意义。

  ⒈只有化无形为有形,变被动灌输为主动传承,才能抓实抓好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简单的说教效果怎么样?有可能越说,学生们越烦,越逆反。在今天这样的信息时代,没有让学生感兴趣的“硬通货”,想抓住学生的心,实在是难。一般方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们觉得大而虚,摸不着头脑。教师们也觉得文本对文本,无从下手,理念很难入脑入心。

  模范走进校园,既是身边人,又是身边事,通过平实的言传身教,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有形示范。通过倾听模范心声、感知榜样力量,青少年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受到触动,精神得以升华,模范之所以成为模范的事迹激发他们主动去思考、去感悟,学模范、做好事、做好人的愿望油然而生。教育方式由单向的被动灌输变为双向主动思考。

  ⒉只有搭建起有效的道德教育平台,才能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真正使模范成为明星、恒星

  模范的最大社会价值在于传递和凝聚正能量。模范作用的持续发挥是个现实难题。常常是模范树立起来了,宣传了,随着时间的流逝,便逐渐脱离公众的视线,然后渐渐被人们淡忘,成为稍纵即逝的“流星”。模范没有平台就无法持续发挥作用。模范走进校园,为模范提供了平台,不但激发了模范的内在动力,不断提高完善自身,还使模范持续发挥作用,变成了明星、恒星。

  ⒊只有强化策划与合作,充分发挥组织的力量,才能切实把模范的个人自觉扩大为群体效应

  个体的作用是有限而自发的。只有通过组织的顶层设计、策划协调,把个体力量集聚,化点为面,才能发挥模范群体的最大社会效应,并推动群体效应的规范化、常态化、最大化。大批模范走进校园,形成一股强大的道德力量,一方面是提前策划,将有生力量有机融合;另一方面,多个部门协调配合是必不可少的保障条件。

  ⒋只有久久为功、一抓到底,才能把一个好点子变成好做法,结出好果实

  一个好点子抓不住,做不实,结果往往变成一阵风,走过场。辽宁的“万名模范进校园”活动,从大学延伸到中小学,从千名模范扩展到万名模范,扎实推进三年,结出累累硕果,形成制度化,实现常态化。很重要一点就是看准这是件有益的事,不断强力推动,不断拓展完善,才取得可喜成果。他们还要把模范效应进一步放大,除了让他们进校园,今后还让他们进道德讲堂。

  (光明日报专题调研组 执笔:毕玉才、刘勇、戴小梅、王雪、龙宝正、刘忠和、李强、田永旭)

(责编:万鹏、赵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