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点粗浅体会
作为11次座谈会的与会专家,我有三点体会。
首先,座谈会为我国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起到了重要作用。回顾1991年秋冬,经济学界怀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有人在,报刊上常可以看到不赞成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文章。可以说,这11次座谈会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为中央下决心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提供了必要的智力支持,促成了党的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并使此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成为我国经济学界的主流观点。大部分原来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表示疑虑的经济学家,也转而公开表示接受十四大的决定。
其次,座谈会上中央领导的插话和专家发言,为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俗称“50条”)的诞生提供了许多重要观点和素材。“50条”,被认为是我国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一个很好的顶层设计,其中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五大支柱至今仍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50条”指出:“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这些主要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显然,座谈会上的一些思想体现于“50条”之中。比如,既要利用外资,也要发展国内多种经济形式;要试点搞股份制,找几个大的企业试一试;扩大对外开放,敢于利用外资包括世界银行贷款,发展对外贸易,多搞外贸信贷;尊重人才,重视科技进步;加强和完善宏观经济调控,等等。
最后,从研究经济思想史的角度,披露11次专家座谈会的内容可以更充分地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的过程和根据。我过去写的或主编的一些论著,对于“为什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多归结为两点:一是1991年、1992年有经济学家主张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二是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推动。这两点虽然没有错,但没有全面、完整地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的过程。现在看来,正是1991年11次座谈会,与会专家基本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以作为改革目标的共识,形成了对这一新体制的两点解释或要点的共识,才为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作了理论准备和思想准备。
今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二十周年。回望1991年召开的11次专家座谈会,目的是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的丰富内容和真实性,也是全面客观研究经济思想史非常需要和必不可少的。
(作者: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