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谈会的主要成果
总体看,11次座谈会的最主要成果是酝酿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倾向性提法,同时对这一重要提法给出两点解释:一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二是市场是有国家宏观调控而不是放任自流的。这就为江泽民同志1992年6月9日在中央党校的讲话和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重要提法,是认真研究资本主义“垂而不死”和苏东剧变的逻辑结果。一些专家提出,从许多国家经济发展实践看,由市场配置资源是比较有效率的,是比由计划配置资源有效的。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借鉴社会主义国家搞计划经济经验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重视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改善工人福利缓和阶级矛盾,推动科技进步,使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仍然能够容纳生产力的发展,并且在与实行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国家竞赛中占了上风。因此,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要在资本主义包围中站稳脚跟,要在经济和技术上追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就要大胆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做法,使有限的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同时实行宏观调控,努力使整个国民经济稳定高速健康发展。
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重要提法,更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必然结果。1978年年底实行改革开放后,由于推行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承认农民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同时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1979年提高25%),大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迅速增产,农产品供应大量增加。20世纪80年代,国家又逐步放开了农副产品、工业消费品和部分工业生产资料等价格,结果“放到哪里、活到哪里”,市场迅速繁荣和扩大,各种各样的商品琳琅满目,长期凭票供应的商品越来越少直至完全取消,老百姓充分感受到了“市场机制”的神奇魔力,切身体会到改革开放给大家带来了真正的实惠,从而拥护改革、支持改革。因此,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既然“市场取向”改革能够有力地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市场繁荣,能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我们就要坚持它、发展它,而不能倒退。
1992年6月9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对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发表重要讲话,系统回顾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方面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的认识与发展,表示他“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在征求意见中,这个提法也得到了普遍赞同。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
可见,11次专家座谈会对于中央拿定主意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1992年年初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起了关键性作用。他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