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党建政治

王先明:中国农村发展理论的百年探索

王先明

2013年02月07日08:0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近年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农业农村发展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期。
  图片来源:人民图片
  制图:张芳曼

历史沉积的思想成果富含着人类走向成功的真知灼见。中国百年历史进程中关于农村发展理论的探索,虽然许多论题在物换星移中褪去了时代色彩,但也有一些论题的思想魅力至今犹存。

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这已经是连续发布的第十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表明了我们党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我国农村的结构性变革始于20世纪初。在百年来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农村社会变迁始终是我国历史变迁的主体内容。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今天,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依然遭遇一些困境。“三农”问题虽是一个现实问题,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历史问题,有着近代以来自身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基本线索。将当代“三农”问题置于百年来的历史进程中加以审视,分析中国农村发展理论的百年探索和争论,有利于厘清“三农”问题形成、发展的深层致因和演变趋向。

何以立国—

20世纪初的关注

鸦片战争后,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演变态势中,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终被“重商”政策所替代。“商本”替代“农本”的历史趋势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历史进程中被反复强化,几乎成为朝野上下的共识。然而,到了20世纪初,“重农”思潮开始复苏,使得“农业立国”还是“工商立国”成为朝野各界争论的一个焦点。

“农业立国”还是“工商立国”争论的兴起,与“工商立国”的现实困境相关。从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时期逐渐形成的“工商立国”思潮,到了20世纪初已将近半个世纪,虽然历经大量社会实践,然而其“富国强兵”目标的实现仍遥遥无期。中华民国成立后,国内局势的变化也未给“工商立国”提供更大空间。特别是1916年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局势动荡,民不聊生。现实的困境必然引起理论上的反思,“农业立国”论因此获得了更多的社会回应。不过,20世纪初的立国之争并没有在理论上进行充分阐释,关于“农业立国”的论说更多是围绕具体农业问题展开的,较少从时代高度和发展远见上立论。

下一页
(责编:万鹏、赵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