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中国应对:反战但绝不惧战,求和但绝不苟和
林宏宇
2013年02月06日13:45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原题:中国安全环境与和平崛起策论

◆当前中国国家安全环境是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恶劣的时期,我们面临空前的外部压力,甚至是战争的挑衅

◆和平不是想当然的,和平只留给有准备的国家。我们要看清美国的战略图谋,审慎处理好对美关系,做好必要准备,反战但绝不惧战

◆打破日本的战略误判和错觉,在钓鱼岛主权问题上决不退让,求和但绝不苟和

2012年以来,我国国家安全形势空前严峻,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中菲“黄岩岛之争”尚未平息,中日“钓鱼岛争端”又进一步加剧;美国国会高票通过国防授权法案,高调表明美日安保适用钓鱼岛。早已习惯于和平环境的中国人突然感到战争幽灵的迫近,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似乎突然面临空前的战争压力。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开始认真思考“战争与和平”——这一国际关系的永恒主题。

战争与和平是什么关系?当前中国的国家安全环境如何?中国该如何超越战争而实现和平崛起呢?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上述问题。

关于战争与和平:战争充斥着国际关系史的太多时间

战争与和平,是国际关系的两种状态,其中,战争状态时间似乎更长。如果从某个角度来看,一部国际关系史,就是一部世界战争史,战争充斥着国际关系史的太多时间。所以,有人甚至认为,和平只不过是战争的“中场休息”。例如,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写道:“战争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部分,是国际社会冲突的最高体现,而且这一冲突只能由战争来了结。”出于对人类理性的悲观看法,克劳塞维茨对人类保持和平的可能性几乎不抱任何希望。他认为民族国家虽然并不总是诉诸战争以获得或推进某个政治目标,但是它们却总是面临战争的危险,因为国际环境总是变化莫测,国家之间绝对的力量均衡很难建立。因此,克劳塞维茨认为,两个武装敌对的国家之间所出现的和平,不能以均势原则来解释,唯一的解释是它们都在等待最佳的行动时机,“和平只不过是战争的暂时缺失”。

如果有人问:“你喜欢战争吗?”我想大多数理性人都会做出否定的回答,反战、厌战、求和平似乎应是共同人性。但实际上,人们对战争的认识有一个历史的过程,有些时候,有些国家的人们甚至觉得战争是个好东西。他们认为战争可以磨砺民族的意志,战争可以使国家变得强大。

例如,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就是通过一场又一场的对外战争,快速崛起为身居亚洲的“西方国家”。1894年通过甲午战争打败中国,获得天价的赔偿,两亿三千万两白银造就了工业化的日本;1904年通过日俄战争打败俄国,攫取了沙俄在中国东北的诸多特权,跻身西方强国之列;1914年通过对德国宣战,攫取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势力范围,进一步壮大了日本实力;1931年又通过炮制“九一八事变”,全面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因此,在“二战”以前,包括许多普通日本人在内都觉得战争是个好东西,每打一仗国家就能强大一次,这很可能是日本国内至今始终有一股军国主义狂热的原因,其国内右翼的军国主义分子绝对不是“一小撮”,而是“一大拨”。

这也正如法国思想家卢梭在《永久和平计划》中所写道的:“统治者总是贪得无厌,扩张领土和集权统治的欲望不断刺激着他们的野心,而民众被异化,歇斯底里地为统治者的征服与战争贡献财力和人力,而丝毫没有意识到因此带来的痛苦,统治者的贪婪和民众的异化是相辅相成的。” 今天,我们似乎又看到了日本国内民众的这种“异化”。例如,据最新的日本媒体民调数据显示,约有六成的日本民众支持安倍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这是非常少见的,不能不引起世人的高度警惕。

(责编:万鹏、赵晶)

相关专题
· 《人民论坛》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