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节俭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修身至要
1.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评点】
老子的学说,强调清静无为,以此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颇为深刻。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大自然的索取。如何满足日益增长的人类社会的需要,只有两条途径:一是向身外求,发展科技,开发新能源;其次,就是向心内求,根据老庄的学说,降低人的欲望,减少对大自然的索求,以免资源枯竭,从而延长整个人类的寿命。所以,老子以慈爱、节俭和因循自然为宝,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不仅关系国家的兴衰、王朝的替代,更关系到整个人类的命运。
2.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评点】
鲁人林放向孔子询问礼的本质,孔子称赞他看到问题的重大意义。孔子认为:礼的践行,与其过分地讲究礼的仪式而铺张浪费,宁可朴素俭约。比如说丧礼,与其仪文周至,宁可过分伤悲。在孔子看来,礼是对情欲进行节制的,但如果只注意礼仪的形式,甚至借礼仪而行奢靡之实,则应该返璞归真,回到俭约。
3.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评点】
儒家以谦逊为美德,反对骄奢淫逸。孔子并不赞成夏人的质朴无文,但如与统治者的骄奢淫逸相比较,孔子宁可选择节俭朴素,即使被视为固陋寒伧。由此看来,在礼的践行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过”(奢华)与“不及”(吝惜)的问题,但对二者的轻重,孔子的态度是明确的。
4.孔子曰:“中人之情,有余则侈,不足则俭,无禁则淫,无度则失,纵欲则败。饮食有量,衣服有节,宫室有度,畜聚有数,车器有限,以防乱之源也。故夫度量不可不明也,善言不可不听也。”
【评点】
《说苑》此段论述源自《孔子家语》卷四。就普通人的心性来看,财物有余就会有奢侈浪费的念头,财物不足就会俭省节约,但如果没有政令禁止就会放任自流,没有一个标准限制就会过度消费。如果放纵欲望,奢侈浪费,很快就会家破身败。所以说,根据礼法,对饮食、衣服、宫室等定下一个具体的标准,是从源头上阻止奢侈浪费的好办法。联系现实,提倡节俭,反对铺张浪费,不仅仅是思想教育、认识提高的问题,还需要在制度管理上有所改进。
5.夫尚俭者,开福之源;好奢者,起贫之兆。
【评点】
李彪是北魏孝文帝时的大臣,针对当时上层社会奢侈淫靡的社会风气,上书朝廷,倡导节俭。其言曰:“今时浮华相竞,情无常守,大为消功之物,巨制费力之事,岂不谬哉!消功者,锦绣雕文是也;费力者,广宅高宇壮制丽饰是也。其妨男业、害女工者,焉可胜言哉!”他又举“夏禹卑宫室而恶衣服,殷汤寝黄屋而乘辂舆”为例告诫君王,举“孔子为鲁司冠,乘柴车而驾驽马”、“晏婴为齐正卿,冠濯冠而衣故裘”为例来告诫群臣,用史实证明,崇尚节俭乃国家与个人之福,喜好奢华,是国家和个人陷入贫困之始。
6.公沙穆曰:“居家之方,唯俭与约;立身之道,唯谦与学。”
【评点】
公沙穆为汉桓帝时人,因通晓占候之术,《后汉书》卷八二下将其列入《方术下》。据《后汉书·吴祐传》记载,“公沙穆来游太学,无资粮,乃变服客佣,为祐赁舂。祐与语大惊,遂共定交于杵臼之间。”史称“祐以光禄四行迁胶东侯相”,所谓四行,即《汉官仪》所说“敦厚、质朴、逊让、节俭”四德。由此来推论,公沙穆倡导俭约,乃其志向所在。
7.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评点】
范纯仁是北宋名臣范仲淹之次子,自幼与范仲淹友人胡瑗、孙复、石介、李观等游处,耳濡目染,完全继承了范仲淹俭朴的家风。我们知道,古来所谓的“四维”、“八德”中并没有“俭”之德,但其中“廉”德的培养与保持却离不开“节俭”二字。心慕奢华之人,必然想方设法满足自己的欲望,很难坚守廉洁奉公的操守,只有节俭成习,才会降低物欲,抵御贪欲的侵蚀。《清波杂志》卷六引用此语,称作“修身之要”,“可铭于坐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