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光明日报:成由勤俭败由奢——简评中华民族的节俭观
2013年02月05日09:15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一、节俭是国家建设的大事,关系国家兴亡

  1.戒尔卿士: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惟克果断,乃罔后艰。位不期骄,禄不期侈,恭俭惟德,无载尔伪。

  【评点】

  周成王讨伐淮夷,班师后告戒臣下,建功立业要靠志坚勤勉,身居高位不要骄狂奢侈,必须恪守恭敬节俭的道德。

  2.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评点】

  据《左传》庄公二十四年和《国语·鲁语上》记载,鲁庄公修饰桓公之庙,油漆柱子,雕刻椽子,鲁大夫御孙进谏,强调节俭是恭敬美德,奢侈越制是极大恶行。此语深受历代君臣重视,用以修身、治国。

  3.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评点】

  周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国,伯禽临行前,周公告诫他,自己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又代行天子职权多年,自己从不敢骄傲奢侈。周公要伯禽从六个方面保持谦逊美德,其中强调鲁国虽是土地广大,只有节俭才能使国家安定。否则,即使是像夏桀殷纣那样富有四海,也会国破身亡。周公这番话,孔子一再引用,说明节俭对于国家强盛的重要作用。

  4.昔戎将由余使秦。秦缪公问以得失之要,对曰:“古有国者,未尝不以恭俭也,失国者,未尝不以骄奢也。”由余因论五帝三王之所以衰,及至布衣之所以亡,缪公然之。

  【评点】

  由余与秦穆(缪)公的问答,屡见于秦汉典籍。《韩非子·十过》记载颇为详细。由余认为,君主是否具有节俭的美德是其得国失国的主要原因,“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我们知道,统治者的骄奢淫逸,会加重百姓的负担,百姓“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社会动荡不安,必将带来严重的结果。

  5.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为国之急也。

  【评点】

  《管子·八观》篇论述了如何观察国家强弱、存亡之途径,其中有“入国邑,视宫室,观车马衣服,而侈俭之国可知也”一节,具体地说,都城大而城郊田野狭小、人民稀少,君主宫室壮观而百姓房屋稀少,国中粮仓少而君主贵族台榭繁多,一般民众衣服迤逦华美、车马多装饰文采,都是奢侈的征候。奢侈浪费带来用费的增加,使得百姓逐渐贫困,“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贫穷只能带来社会矛盾的尖锐,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因此,管子认为,提倡节俭,禁止奢侈浪费,是治理国家非常紧要的事情。

  6.墨者亦尚尧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食土簋,啜土刑,粝粱之食,藜藿之羹。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死,桐棺三寸,举音不尽其哀。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夫世异时移,事业不必同,故曰“俭而难遵”。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虽百家弗能废也。

  【评点】

  先秦诸子学说中墨家最具有平民色彩,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十分显著。墨子针对贵族政治的腐败和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现实,提出“节用”、“节葬”,希望统治者能够节俭,生活艰苦朴素,与百姓一同劳作,使百工各事其所能,罢免一切不利于百姓生产的奢侈浪费。

  7.十七年,太宗问遂良曰:“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舜、禹者十余人。食器之间,苦谏何也?”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以为然,因曰:“夫为人君,不忧万姓而事奢淫,危亡之机可反掌而待也。”

  【评点】

  故事发生在唐太宗贞观十七年。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物产有限,工匠过分讲究雕琢,器皿脱离实用的需要讲求精美,必须投入较多的人力和物力,风气一开,上行下效,“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一妇不织,或受其寒”,就会影响到百姓的生活。因而养成节俭的风习至为重要。褚遂良的谏词,代表了贤明士大夫普遍的看法,君主对社会风气的厚薄具有他人无法比拟的影响力,任何奢华的念头都可能兴起骄奢淫逸的狂风,因而,对封建君王来说,防微杜渐尤其重要。

(责编:万鹏、朱书缘)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